建水縣十大旅遊景點

來源:趣味經驗館 2.06W

建水縣十大旅遊景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納樓長官司署

位於雲南省南部建水縣臨安鎮南40公里坡頭鄉,明清時有彝族納樓茶甸長官司。光緒九年(1883年)因內部爭議分爲四土舍,民國初改爲土知州,爲納樓茶甸長官司副長官普氏衙門之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於村制高點,佔地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場、大門、大堂、前院、後院,依山而升。廂房、耳房、書齋左右對稱。三進四合院有房七十餘間。大堂高大,雕刻精細。

納樓長官司署位於雲南省南部建水縣臨安鎮南40公里坡頭鄉,明清時有彝族納樓茶甸長官司。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因內部爭議分爲四土舍,民國初改爲土知州,爲納樓茶甸長官司副長官普氏衙門之一。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建於村制高點,佔地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場、大門、大堂、前院、後院,依山而升。廂房、耳房、書齋左右對稱。三進四合院有房70餘間。大堂高大,雕刻精細,四周有土、石牆二道,四角設有碉堡樣角樓。

從建水古城南行40公里,便到了位於建水至元陽路邊的哈尼族村寨——黃草壩。從黃草壩再西行18公里,就是彝族村落——回新。村落中凸現着一處別具特色的古建築,那就是納樓長官司署,它既莊嚴又華偉,着實讓人望而驚歎:地處偏僻的深山老林中能出現如此大觀之建築,可想主人之富有,工匠之技藝超前。

納樓長官司署現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明清時期世代統治紅河兩岸地區的納樓茶甸副長官司(彝族土司)的衙門。它雄踞紅河北岸山腰上,地勢險要,造型奇特。建築佔地面積2895平方米,以大門、前廳、正廳、後院爲中軸線,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廂房、書房、耳房左右對稱,爲三進四合院,大小房舍共70餘間。大門爲坊式,屹立在3米的高臺上,前有操場、照壁。更奇特的是納樓司署的四角各建有用於防禦的炮樓一座,上面至今還可以看出斑斑點點的彈痕。

2.團山民居

團山民居位於建水縣西莊鎮團山村,距縣城13公里,是建水的歷史文化資源景點之一。

團山張姓始祖,於明朝洪武年間(1390~1406)由江西僥州府鄱陽縣貿易入滇,定居團山,逐漸發展成爲一個大家族。清光緒年間,村裏的一批人走出家門,到箇舊開發礦業,掙得錢財,便回鄉建蓋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輝耀門庭。現儲存完好的傳統民居有15處。古建築7處,包括寨門3座、寺廟3座、宗祠1座。總佔地面積18384.5平方米,建築面積16158平方米。整個民居建築羣的民居形式多樣,佔地不等,規模不同,大小不一,但都以其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豐富,外雅內秀的各式民居建築凸現出滇南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這些民居,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品遍佈於房屋的樑檁枋拱、門窗隔板、雀替欄楣、檻牆花磚、石缸柱礎、束腰(須彌座)石雕等構件上,其形式多樣,圖案繁多,雕刻精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書畫彩繪同樣是團山民居建築裝飾的一大特點。據統計,團山村民居建築中,有書法作品2977幅,繪畫作品2617幅,書畫作品合計達5594幅,其書體全面,畫風勁朗,內容豐富,構圖嚴謹,簡煉活潑,佈局不拘。

團山民居以其精湛的木雕工藝和民間裝飾藝術凸顯滇南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見證滇南人民的生產、生活,爲滇南民居的建築精品,是滇南民居的精華。其價值不僅在雲南,在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1990年9月團山民居建築羣中的“大乘寺”、“張家花園”分別公佈爲建水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2月團山民居建築羣(包括“大乘寺”、“張家花園”等13個點)公佈爲第四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團山民居公佈爲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縣十大旅遊景點

3. 朱家花園

朱家花園位於建水縣城建新街,是一組規模巨大的清代民居建築羣,享有“滇南大觀園”的美譽。朱家花園是清光緒年間建水富紳朱渭卿弟兄所建。1987年公佈爲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遊客到達建水縣城後,可步行前往。

4. 雲南建水文廟

始建於元代,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雲南建水文廟,以廟爲學,是開啓建水教育先河,兼有祭祀孔子和推廣儒學功能的禮儀性建築。其祭孔儀式分爲巡遊、迎聖和祭祀三部分,把展示祭孔的盛大歷史場面與地方特色結合起來。

內有一殿、二廡、二堂、二閣、三祠、八坊,相互對稱,矗立於蒼松翠柏之中。廟內有一個橢圓形大池塘,名叫“學海”。正殿先師廟,爲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約萬斤,用整塊青石雕成,其中兩根有鏤空雕刻的巨龍盤繞。屋頂全鋪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門的22扇屏門上,雕有近百種飛禽走獸,工藝極精細。

5.建水燕子洞

建水燕子洞位於建水縣以東20餘公里的瀘江河谷中。洞分兩層:上洞巨大,開口處爲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內部爲廳狀溶洞,洞內簇立石筍、石柱、鐘乳石等。洞內原有一座三層樓閣,樓間一樹穿堂而過,稱爲一箭穿三樓,後遭破壞;下洞高十餘丈,洞頂密集鐘乳石,滬江流入洞內的暗河段長七八公里。洞內光線陰暗,有衆多燕子棲息,故名燕子洞。洞外多桃李樹,春季羣花競開,爲巖洞增色。夏季入洞清涼爽適;隆冬則暖氣充溢,亦爲燕子洞一大特色。滬江流出建水壩後,進入石灰岩山地中,河水時隱時現,形成衆多的地下溶洞、暗河與地表河相互交替的現象。

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雲集、鍾乳懸匾、採燕窩絕技等獨特景觀著稱於世。洞外古樹名木於絕壁陡崖之間,3萬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葉茂,有數十種鳥棲息。洞內外巖壁上巢居着數十萬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間,羣燕飛來,如萬箭齊發,數十萬燕子出沒其間,呢喃之聲不絕於耳,燕聲和着水聲,在洞內共鳴,匯成一曲聲震山谷的溶洞交響樂。燕於洞成盛產燕窩,是滋補美容養顏之珍品。每年8月8日爲建水燕窩節,當地農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長的洞頂,在鍾乳叢中採集燕窩,驚險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現燕子洞每天都進行徒手攀巖表演,無任何保險措施,全靠雙手雙腳。

“古洞抱奇觀不僅春風燕子,何人開勝境遺此流水懸巖”,這是對燕子洞風光的高度概括。溶洞一分爲二,一干一溼,一上一下,上爲幹洞,下爲水洞。幹洞形似一巨大天生橋,兩面透光,洞廳寬敞可容數千人,傍山依勢自成一組石殿、石臺,築有凌空棧道和空中游廊。石殿中鍾乳、石墁低垂,石簾相掩,數十塊摩崖石刻及詩文碑刻遍佈洞中,與水洞口的鐘乳懸匾遙相呼應。鍾乳懸匾是燕子洞獨有的奇觀,在離河面50米高的洞頂懸垂的鐘乳上,掛有歷代的上千塊匾額,都是當地農民徒手攀登懸巖絕壁掛上去的,令人驚歎不已。

奔騰入洞庭湖形成的地下水洞全長4千多米,洞口高50多米,寬30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燕子洞的奇美絕倫還在水洞。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洞形成大約已有三百萬年以上的歷史,由於千百萬年急流的沖刷和溶蝕,洞中峭崖嵯峨,鍾乳垂懸,千姿百態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間,如遊海底龍宮、藝術殿堂、神話世界,真可謂古、奇、幽、深。

在洞內3千米曲折蜿蜒、高低起伏的遊覽線上,分佈着3組規模宏大的岩溶景觀,每一景區各呈現出形形色色的鐘乳羣,整個水洞大小廳堂數十個,其中最大的達2萬多平方米,景點數百個,遊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第一景區“龍泉探幽”,有拔地而起高達34米的“擎天玉柱”,有自江流中涌現的千層蓮臺,還有“龍女初嫁”、“雙象啜飲”、“金毛吼獅”、“瑤臺遺址”、“桃源勝境”等數十個景觀。第二景區“天街擷美”。在該景區盡頭的洞壁頂部,攀上一個大約6平方米,毫不惹眼的洞口,一個面積約3千平方米的更高層次的大廳呈現眼前,鍾乳景觀異常豐富,大面積捲曲石潔白如玉、晶瑩透明,絨毛狀、針狀、管狀;懸垂的、橫生的、豎長的,纖細精巧的、奇形怪狀的、比比皆是,彙集了所有溶洞的精華,人們冠以“水晶宮”的美稱。與第一景區終端緊緊相連,是一條高於河牀35米的絕壁長廊,全長250米,面積達2300平方米,長廊被石柱、石幔、石屏風分隔成若干廳堂,有“倩女迎賓”、“翠蓋擁美”、“老宮瑰寶”、“象耳空垂”、“古堡黃昏”、“八仙赴宴”、“老僧望月”、“取經路上”等景點,並有300平方米的休息廳。第三景區“夢幻世界”距二景區終端120米,是與水洞相連接的一個獨立旱洞,洞高40米,呈橢圓形,景區面積達2萬平方米。該景區景觀集中,爲燕子洞景觀的精華所在,佔已發現景觀的三分之二。其中較爲突出的有“天鵝戲蟾”、“雙螺對語”、“犀牛望月”、“鯤鵬展翅”、“南國椰林”、“璇宮別景”、“龜蛇爭雄”、“歐洲大舞臺”等奇觀異景。洞內懸垂的鐘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

路全長750米,從洞口乘龍舟順流面下,可飽覽沿河的奇觀美景,置身於燕子洞宏大壯觀的洞腔之中,並直驅第三景區“夢幻世界”大廳。該廳面積爲13000平方米,大廳右側置有彩色燈光噴泉和瀑布,遊客在此猶如身臨五彩繽紛的仙境,可翩翩起舞於300萬年前的舞廳中,並可品嚐到建水的風味小吃,購買各種紀念品。

在燕子洞第三景區的開發中,開發者於景區後部發現磨製石器二件,砍砸器一件,並伴有水鹿、豬、狗、松鼠等動物的牙齒、骨骸以及炭屑。經雲南省博物館古人類研究室主任張興永鑑定,爲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今後將作爲一個新的景區———文化旅遊區加以開發。

-委員長早在辛亥革命後,任滇軍營長駐軍建水南校場期間,就遊歷過燕子洞。1962年6月9日,委員長來滇南視察看望段正罡,路過此洞,停車再遊,興致盎然,離去後作《燕子洞》詩一首:“滿巖燕子窩,燕兒舞婆娑。春來秋去也,唯爾子孫多。遊客題詩話,農夫禁網羅。洞內新天地,貫通建水河。二十公里遠,開遠露伏波。前曾爲匪窟,肅匪動干戈。道人稱百歲,香客信無訛。臨安風景地,避暑氣溫和。”

雲南省省長和志強1987年12月30日親臨燕子洞視察,當場揮毫題詞“洞幽燕奇,南天一絕”。1989年1月10日至12日,中保洞穴考察隊聯合考察了燕子洞,保加利亞洞穴聯合會主席、著名洞穴專家P.貝龍博士給予極高評價:“燕子洞是亞洲最壯觀、最大的溶洞羣之一。由於它有燕子、巨大的面積和河流,在世界級的溶洞羣中也是突出的”。

建水燕子洞景區是建水風景名勝區中最早開發的旅遊區。建水縣委、縣政府從1990年開始,已把每年8月8日定爲“燕窩節”。旅遊搭臺,經濟唱戲,屆時各方賓客可一睹採燕窩驚險場面,觀看民族風情展演,遊覽建水名勝,洽淡、購買建水名優土特產品,對促進建水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6.建水古稱

建水古稱臨安,亦名巴甸,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距離昆明以南220公里處。建水城最早是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爲磚城。城週六裏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爲三層,各高四丈,非常壯觀。建水人文鼎盛,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建立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當時建水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要佔半數,堪稱雲南之冠,故而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也被稱爲“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位於雲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南詔政權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爲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漢語譯爲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並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爲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爲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爲臨安縣,次年複稱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爲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爲磚城。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所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水古城內部景觀(8張)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變不多見。所以建水從來就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1994年,建水經國務院批准定爲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建水古城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儲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爲“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建水世代古民居建築藝術遺產之朱家花園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13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佔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佈局基本爲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儲存較爲完整的民居建築羣。

朝陽樓建成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餘年,是滇南重鎮建水歷史悠久的主要標誌之一,祖國邊陲老重鎮的象徵。唐元和年間南詔政權在此築惠歷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軍平定雲南後設臨安衛,築臨安衛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礎上拓地改建爲磚城。城有四門,東叫迎暉門,南叫阜安門,西爲清遠門,北爲永貞門。明末,西南北三樓毀於戰火,僅存東城樓。

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雲集、鍾乳懸匾、採燕窩絕技等獨特景觀著稱於世。洞外古樹名木於絕壁陡崖之間,3萬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葉茂,有數十種鳥棲息。洞內外巖壁上巢居着數十萬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間,羣燕飛來,如萬箭齊發,數十萬燕子出沒其間,呢喃之聲不絕於耳,燕聲和着水聲,在洞內共鳴,匯成一曲聲震山谷的溶洞交響樂。燕於洞成盛產燕窩,是滋補美容養顏之珍品。每年立秋時節,當地農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長的洞頂,在鍾乳叢中採集燕窩,驚險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古洞抱奇觀不僅春風燕子,何人開勝境遺此流水懸巖”。

久負勝名的雙龍橋是一座雙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坐落在建水城西5公里瀘水與塌村河會合處,因兩河猶如雙龍蜿蜓盤曲而得名。所謂“雙龍”,即是以塌衝河、瀘江河兩條河,有一橋鎮鎖“雙龍”之意。

到建水旅遊一定要嚐嚐燒豆腐和過橋米線。燒豆腐1毛到2毛一塊(看豆腐的大小),可選擇乾溼兩種佐料蘸着吃。米線2元錢就可以吃到一大碗,如果在插秧前到這裏,還可以吃到建水的特產草芽,特別鮮甜。

賓館酒店:建水的賓館酒店都採用星級制,目前最高星級是二星級,還有一些準星級酒店。星級及準星級酒店一般在設施設備方面都比較豪華。全天供應熱水,開通DVD,IDD國際國內電話,可向客人提供叫早,行李寄存等項服務,房間內部都備有一次性衛生用品,賓館酒店內都設有餐飲部,旅客可以在裏面用餐,也可要求送餐服務,在房間內用餐。酒店的房價每間標間一般在100~200元,套房一般是300~600元。

旅館:建水的旅館有的是單位開辦的,有的是私人經營的。旅館的設施一般較簡陋,只提供乾淨的牀,開水,公共浴室,室內電視。旅館的房間分有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四人間,每個單人間一般40~60元,每個牀位一般是10~20元。其中新華書店招待所在酸角樹客運站下車後往東步行十幾分鍾,朝陽樓東門附近,價格在20元/人以內。

建水縣十大旅遊景點 第2張

7.建水古井

建水古井散落在古城各大街小巷,既有單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連並存的,甚至還有十二眼井。一般來說,多眼井的井口是連環的,也有獨立的。它們是如此的奇特,如此地讓人思之悠然。

最有名的大板井,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有“滇南第一井”之說。在《雲南通志》裏對它的水味是這樣描述的:“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用大板井開水泡茶,茶水清亮不發黃,聞起來清香四溢,喝起來脣齒馨香;因爲大板井水挑回家放在瓦缸中可長期備用,時間再長也不會變味,還因爲用大板井水做古城人愛吃的豆腐,其質鮮嫩口感香酥,用它榨雲南特產米線,則精細滑軟。建水的燒豆腐、涼米線之所以能成爲滇南有名的風味小食而吸引八方遊客,全是因爲有了這獨特甘美的西門大板井的水。

東井,也叫醴泉。它是縣城有文字記載最古老的水井,建於元代1271年,至今已有700多歲了。它的井欄高60釐米,圓形口徑90釐米,用兩塊巨石鑿成半圓弧形井圈,合攏成圓筒狀,接口處鑿出槽,熔生鐵灌入鎖定,十分牢固。井口距水面約兩米,汲取方便。東井出水旺盛,泉水冬溫夏涼,清冽甜潤,是古城最古老的甜水井,若用該井的水在建水紫陶壺內泡茶,可謂茶色清醇,香味極佳。

8.朝陽樓

朝陽樓又稱迎暉門,位於建水縣中心建中路的東端。唐元和年間,南詔政權在此處修築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臨安衛,在原來土城的基礎上擴建成磚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修建了朝陽樓,即當時建水城的東城門樓。

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佔臨安城,南門、西門、北門三座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修復,後再度毀損,如今已坍塌消失了。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仍然屹立如初,成爲滇南重鎮留存的標誌。來到建水,建議登樓一賞。

9.指林寺

指林寺位於建水縣城西門內,始建於元年貞二年(1296年),後經明清兩代的擴建重修,現已成爲滇南最早的禪宗寺院。

交通:遊客到達建水縣城後,可步行前往。

10.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建水城西3公里的瀘江與塌衝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雲南省著名古蹟之一,被認爲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