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历史故事

来源:趣味经验馆 8.52K

六堡茶的历史故事

六堡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源于江苏泰州市六堡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明朝时期,宫廷贡茶中有一种名叫“夹山”的茶,具有清香高爽的口感,深受贵族和文人墨客的喜爱。但由于产量稀少、售价昂贵,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尝到。

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当时活跃在六堡镇的茶商们开始模仿“夹山”茶的制造方法,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这种类似的名茶,称之为“六堡茶”,并流传至今。

据说,六堡茶的煮法很考验茶艺师的技术,必须要保证水温和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释放出茶叶的风味。因此,六堡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一品千金”。

总之,六堡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茶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茂圣的六堡茶缘

文/记者邬拉(节选整理)

2012年9月7日,梧州六堡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授牌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台左一为茂圣茶业董事长:苏淑梅女士

对于六堡茶来说这是一个等待多时的契机,因为这标志着广西六堡茶产业集群正式开启统一使用区域产业品牌,依靠标准化和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协议走现代产业之路。更标志着六堡茶这个延续1500年的古老名茶终于开始摆脱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

六堡茶——梧州昔日的名片

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站,西江流域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发展走过的沧桑历史。

六堡茶属黑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早在19世纪,六堡茶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成为深受广大侨胞和名界人士喜爱的“侨销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封闭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茶叶是广州通商口岸中出口业务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从事贸易的广州“十三行”把全国各地的茶叶运集广州,通过加工、包装,再运往世界各国。当年梧州六堡茶又称之为“船帮茶”。六堡乡处于交通不便的乡间,六堡茶运出山外,要靠小竹伐,小木船、大木船三度运输才能送出西江。正因有了这条著名的“茶船古道”和西江黄金水道,六堡茶顺利销往粤、港、澳和东南亚,并远销欧洲,梧州六堡茶大小茶号遍布海外,六堡茶也成为畅销海外的“侨销茶”。

至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以出售六堡茶为荣,常在门脸前悬挂“正宗苍梧六堡茶”大字招牌,以招徕顾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苍梧建立了两家国营六堡茶厂,所产产品全部销往东南亚地区,是当年的外汇大户。

一度沦落为“夕阳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却进入了发展的绝境。在国内市场上,六堡茶的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两家,产量不足1000吨,产值不足2000万元。在国际市场上,六堡茶的产品销售65%主要供出口,但是由于粗制滥造,再加上传统工艺及传统风味的流失,在2001年到2006年间,广西的六堡茶共出口2310.5吨,年均出口385.1吨。

这与《中国六堡茶》一书中记载的“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差距实在太大了。

六堡茶的转型之路

——且看一家民营企业的转型路

1、品质为先

(1)提升原料等级

2000年左右,人们对六堡茶的评价就是质量差、价格低的低档茶。传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中,头一道选茶标准就撞上了“品质”的口。按照老规矩,六堡茶的原料茶一般选 择二、茶叶,这是茶叶中的下等品,制出的茶易出现茶底脏、口感差的问题。

2003年建厂的茂圣在选择原料茶的时候将标准提高,选择了特等及一等的优质茶作为原料茶,而这迎合了茶业市场的发展大势,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老舍茶馆在引进茂圣六堡茶驻店销售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茂圣的六堡茶“茶底干净、入口顺滑,改变了黑茶的固有印象。”

老茶茶馆内,茂圣六堡茶一角

(2)革新传统“沤堆”工艺

2005年左右,普洱的价格大幅度回升带动黑茶市场逐步走热,给了全国黑茶产业一次重新发展的机会,六堡茶也借着这一股东风开始重新获得了世人的注目。但是,六堡茶制作工艺当中一个名叫“沤堆”的制作工序却又成为了六堡茶复兴的“绊脚石”。

所谓“沤堆”,就是把经过“杀青”、“揉捻”工序处理后的半成品茶放到竹笪上进行发酵。六堡茶所具有的“红、浓、陈、醇”的特点基本就决定在这一步上。传 统上,这步工序都是在地上完成的。但是现代的消费者对于在地上做出来的“进口食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抗拒,同时这也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标准。

于是,茂圣开始着手对六堡茶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五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领先国内同行的专业设备,实现了全程离地生产的改变。其中由茂圣研制的发酵罐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不但实现了整个六堡茶生产线的离地化生产,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六堡茶生产全线机械化。

(3)国际茶博会上金奖拿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普洱带出的黑茶走俏,相继的安化黑茶崛起,六堡茶要复兴很难,事实确实如此。

2006年,茂圣六堡茶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实现了六堡茶在国际茶博会金牌榜“零”的突破。茂圣六堡茶产品,相继获国内外“黑茶类”奖项多达40多项。

在过去的2015年,茂圣六堡茶荣获米兰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六堡茶是岭南人民积累千年的民族精品,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这个流传千年的品牌,值得我们深思。同样,与六堡茶类似的那些民族精品如何在现代社会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进行保护与发展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早在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已经为两广重镇,苍梧辖区内有头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产茶,其中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后世都称六堡茶。现在整个苍梧县乃至贺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产。

  明 蓝瑛《临宋人青绿山水》卷 局部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而其中以六堡当地的一个山冲—下头茶最出名。据考证,广东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当地方言“下头”听成了“虾斗”,因茶品优异,回去后大肆宣传,“虾斗茶”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清末,广生祥的虾斗茶备受港澳茶商欢迎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与大众的生活很近,但名气大的茶却离普通人很远,有些甚至几千块一斤。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产地梧州,两三百块一斤的六堡茶随处可见,而且是正货。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这与两广的“早茶”文化息息相关。

  两广“喝早茶”名为喝茶,实为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壶茶喝两三个小时最正常不过。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类在当地非常流行。广州、梧州的茶楼随处可见,而喝茶的氛围已经从当初的早茶发展至“太子茶”(意为早上10-11点才去喝茶),夜茶(茶楼营业至凌晨1点),可以说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这样的品性,不用讲究冲泡技巧,从第一泡到十几泡,色不衰味不减。甚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温水壶里,可以喝一天。

  岭南地区喜欢喝“凉茶”,就是喝中草药熬的水。街上的凉茶铺比比皆是,各家各户也喜欢自己煲凉茶。凉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湿两大功能,但凉茶毕竟是中草药,而六堡茶对祛除肠胃的湿气有奇效,比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温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经常喝酒抽烟的人也喜欢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经农科人员检测,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约是普洱茶的一倍。(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鲜叶,分别加工成红茶、绿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则以黑茶最多,绿茶次之,红茶最低。叶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丰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叶的传统。

  六堡是蜚声东南亚的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讲究年头越久越珍贵。如果在国内遇到商家说自己的是陈年六堡,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大多数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远的也有。这与六堡茶特殊的出口历史有关。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中国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贩卖到那边的,俗称卖猪仔)

  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生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

  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为历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树甚少能够保留下来,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种植的。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当地一直把六堡茶当药用,因此都有小规模的生产。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当地真正的老茶,不过数量很少。

  普洱茶宣传成功后,在工艺上属于近亲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顺风车,逐渐受到市场追捧。现在,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上升,国家已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黑茶。

  六堡茶文化的营养价值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功效。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在闷热的天气里,饮用六堡茶清凉祛暑、倍感舒畅。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科学试验和六堡茶爱好者品茗实践证明,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类,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迷失在六堡茶的故乡

                                                          苍梧县六堡镇牌坊(黄六淮 摄)

      转眼八月,艳艳荷花刚好进入灿烂的尾季。不见花影缭乱,茶园主人们即将收割一份落根结果的原始乡村态度,萃取出清香的境味。

      两天前刚遭遇一场地震和强台风,使苍梧牵动着人心。如今这里天空变得越发通透辽阔,仿佛要用尽积攒了一整年的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坐落六堡镇青山碧水间的茶园与福建安溪相比,或少些武夷山的壮美和柔情,却多了桂东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与古朴。

        我对于六堡镇的初始印象,是来源于友人送给的一盒名叫“黄金叶”的老树茶。茶叶装在一只半公斤装的袋子里——一个简单的牛皮纸袋子,上面画着一幅古代民间茶俗图,中间是五代后晋诗人郑邀的茶诗。下面是它的商标“茶伯六堡昌”,以及一个位于梧州北部苍梧县六堡镇的地址。其设计风格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复古气息。我盯着这种奇怪的茶叶看了半天,每一片茶叶都有婴儿手掌一般大。多年来,我一直只喝绿茶,而且只喝最新鲜的老家庐山云雾茶。友人告诉我这是六堡野生生茶,口感纯正,汤味很浓,她建议我不妨试试。不过只有到原产地去才能真正品味它。我问为什么,她摇了摇头。这个问题只有我自己才能找到答案。

       不知道是被六堡茶的山野气质所迷住,还是对形制古典的小镇情有独衷,那天造访结束后,第二天我就收拾行囊,前往六堡镇,开启一场零距离接触六堡茶的茶汤之旅。

                                                  苍梧六堡茶厂的有机茶园(黄六淮 摄)

       造访六堡镇最好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和火车都不经过那里。从梧州高铁站下车后,我们剩坐苍松六堡茶厂黄利华的车前往六堡镇。出了城郊之后,公路就像回形夹一样在山间蜿蜒向前,过了许多崎岖的山峰,终于可以看到廊桥、牌坊和四处蔓延的茶园。显然,我们离六堡镇已经很近了,这是梧州最令人惊奇的一个景点,类似四川名山县的蒙顶山——但是这个地方完全看不到游客。 

        一下车,还未分辨出东西南北呢,我们便被层层绿浪包围了。一道道茶园从山坡上绵延下来,铺叠出一幅幅绿色画卷。六堡茶具有让人镇定宁静的效果,果然与南方茶园浑然天成的气质不谋而合。山风里充盈着茶花香,在茶园中俯身拍照时,更是香气扑鼻,让人惊喜,相机或许可以捕捉到自然流露的微笑。这里似乎是进六堡镇唯一的山门要道。“六堡”、“官营”,光听名字就能让人想起古代的军事要塞,就像北京的三里屯、王四营等地名一样,只可惜从当地苍梧县志里却找不到只言片语这方面的记录。“堡”除了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如堡垒、暗堡、地堡之外,还可以用作类似于驿站及“铺”等地名,如十里铺,马家铺。从秦始皇的百越,到赵氏兄弟的南越国,再到汉武帝的广信县,以及后来的苍梧郡、苍梧县、戎城县、秀平县等等,这里一直都是百越民族坚忍不拨精神的渊源地。而苍梧县的“堡”也有可能是用来通信的。不过一堡、二堡、四堡、五堡都因感觉地名没有个性,后来全都改名了,只有三堡(在岑溪)和六堡,就是现在的六堡镇仍沿用老地名。历史上这几个地方都盛产茶叶,但以六堡镇出产的茶叶更为浓、醇,故有“六堡茶”之称。

                                                              苍梧六堡茶厂(黄六淮 摄)

       黄利华的苍梧六堡茶厂就展布在要道右则的官营坪上。这里早先是一家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茶厂,原名叫六堡茶厂。自2005年开始,原貌修缮整建,保留了老茶厂一惯的青砖黛瓦砖木建筑的风格,未多加修饰,处处流溢着古朴怀旧况味。再往前走,改变方向,穿过一条浓阴蔽日、梨蜩然的长廊,从架在官营坪上的茶亭里眺望,这里是一望无垠的田园风光。茶园对面,散落着农舍的房顶,远处有大桂山、大瑶山、铜镬大山和连锦蜿蜒的丘陵谷地。穿过茶园、掠过六堡河的风,清爽宜人。

       苍梧六堡茶厂最具特色的就是我脚下的这片有机茶园。听黄利华介绍,他的茶园一直坚持自然农法耕作,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在六堡茶老茶厂现地生产制造,如八年陈六堡茶、苍松六堡老茶婆等,包括山下那几垄色泽饱满秀美的六堡茶苗培育基地,均是“苍松”的杰作。

                                                                 六堡晨雾(黄六淮 摄)

       进入厂区大门之前,我饱览了周围的风景,我觉得这老茶厂的巨大魅力,这清雅的风趣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这老茶厂活生生地映着四季的嬗变,受到酿造出自然情绪的田园和森林的保护。

         各类收藏茶叶的竹篓、葫芦和金属茶罐。明清以后,贮茶十分讲究。在同一竹篓中贮藏不同品种的茶叶,称之为“品司”。(黄利华 摄)

       进入茶厂大门,一眼就可以看到品茶室的一个角落里的展示柜,收藏着颇有历史的包装茶叶。陶瓷罂、玻璃瓶、麻布袋、精制金属罐、藤编篓、铝箔袋、竹篾篓、竹筒、青花陶瓷罐、葫芦等五花八门,这家琳琅满目的品茶室像是一个长大后可出息为茶学教授、富有好奇心、品学兼优的小男孩的百宝匣,非常的有趣。但是收藏茶叶的柜子及方式有点简单,令人有点担心这些骨董级的茶叶能保留多久呢?

       黄利华五十岁出头,中等身材,方脸、直鼻梁、浓眉大眼,一头粗黑的长发,说话随和、谨慎,举手投足间无不给人一种风雅如斯、生性随意的印象。在清香缭绕的空落落的光影中,他坐在这堆宝贝旁边的一条高脚木凳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谛听着传至他耳际的无声的话语。

       半个世纪以来,六堡老茶厂的茶叶伴随着梧州人的记忆,还有一路走来的轨迹,此时正透过此处建筑无声无息地与光影一道将老茶厂的温度传递给像我这样到访的旅人。在开启茶汤之旅的一瞬间,你内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抹叶香的黑色柔情。

        现场有试喝的六堡茶茶品,包括老茶婆、六年陈六堡茶,和我曾见到过的老树茶。除此之外,还有采茶、炒茶、揉茶及茶席等体念活动。

       我在茶厂制作车间参观,然后又去百年茶树的老茶园流连,藉此消磨了几个小时。但是游客前往六堡镇还有另外两个地方更值得一去。其一是著名的合口码头,就坐落在镇中心。当我来到这个码头时,发现自己置身于小镇的裂隙,身周的一切突然变得整洁宁静。

       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码头,是茶船故道的起点,六堡茶当年就是通过这条水路用竹排或小船转运到封开,再下南洋。自唐宋以来,它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六堡镇也因此而迅速繁荣。据说每次茶叶装满船后,当地人都会跳起鹿儿舞,唱起响亮的山歌目送茶船远去。

        然而历经千年,繁华落尽,六堡河在岁月中变得轻浅,再也承担不起那样繁重的运输,如同淤塞的汴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对于小镇本身,这种千年如一日的平静,依然宠辱不惊,却是值得尊重。

       轻舟快渡出合口,浪急滩险到梨埠。六堡河源远流长地诉说着茶船故道上老船工感人的故事。宽阔的两岸、澹澹的水流、茂密的绿林……,衬托出旖旎的风光。乘游船至合口码头,悠游享受一番古迹巡礼,应该是一种时光倒转梦幻般的怀旧氛围吧。

                                                    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黄六淮 摄)

        离开合口码头进入依河而建的茶街,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茶街的古朴在一点点展露。已是傍晚时分,路上的游人不多,一抹夕阳斜斜下沉,在古镇的河流上倒影出悠悠的橘红。以竹林为围垣,沉浸于静谧中的青色图景,此时已幻化成了我难以抹去的一缕乡愁。走过长长的廊道,茶街上晚清和时期水乡古镇风貌的小茶馆依次排列,青砖碧瓦,屋檐翘首,恬静而朴素,彷佛在讲述一个唯美的故事。

       茶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装在竹篓、葫芦、木箱、陶罐、锡罐里的六堡茶,店主把这些茶分为7个等级,即从特级到6级;样式有茶粉,茶芽,茶壳,老茶婆等,每一种茶味道都不一样,每一个年份的口感都不相同,看上去有种令人愉悦的保守气息。

                                                                   新茶街(黄六淮 摄)

        茶街上游客寥寥,实属遗憾!但这里存在着真实的生活气息,真实得有时会让你莫名的潸然泪下。而对于生活在广西的人来说,武夷山也许有些远,但家门外不远处或许也有墨绿色的乡村态度触手可及,为燥热的秋日带来漫山遍野的清凉与清香。

老国企故事之“槟榔香”里的光阴故事

老国企故事之“槟榔香”里的光阴故事

  4月13日,广西梧州茶厂里迎来了一批非常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老茶商或老荼客。梧州,对于他们来说,亲切得就像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所产的六堡茶及其标志性的“槟榔香”,早已在记忆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于是,一次看似平常的茶乡之旅,却也是寻根问源之旅,而梧州茶厂正是他们此行的起点。可以说,有着“中国六堡茶工业摇篮”之称的梧州茶厂,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六堡茶的现代发展史。旗下的品牌“三鹤”,几乎是爱茶人尤其是东南亚茶客眼中六堡茶的代名词,更是茶厂的精神象征。66载的岁月,66载的磨砺,酝酿了它的成熟,如同醇厚隽永的“槟榔香”,令人回味悠长。

为了迎接到访的`马来西亚茶业商会代表团,刘泽森一早就在办公室里忙开了。从1998年初搬进来办公算起,他在这里已经坐了整整20年。虽名“厂长室”,却不太宽敞,看起来满满当当的。最吸引眼球的是衣架,除了衣帽外,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嘉宾证、参展证,忠实地记录了他推广“三鹤”六堡茶的历程。在他心目中,“三鹤”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从呱呱坠地到长大。

  “我们这个品牌诞生的经过很传奇。”刘泽森坐到茶桌前,一边泡茶,一边给我们讲起了茶厂的“身世”。

  梧州茶厂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1月18日的“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场”。梧州不仅是六堡茶的原产地,也是广西重要的外贸口岸。自1897年正式开埠,直至1980年以前,梧州一直都是广西的对外贸易中心。如今,梧州口岸出口总值仍占全桂出口总值50%以上,和90多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

  1955年,茶厂转为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管理。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1960~1962年,又划归到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广西分公司麾下。因此,“三鹤”问世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厂的所有产品用的是“中茶”的牌子,“就连门口的大铁门上挂的都是‘八中茶(中茶的LOGO)”。1983年,《商标法》出台后,根据法律规定,“中茶”的牌子就不能再用了。刘泽森说,当时有两个解决办法:要么自己注册商标,要么付费继续使用“中茶”。茶厂选择了前者。

  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牌子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1990年,恰逢黑龙江鹤岗市土产公司副总来访,厂领导就陪同他去厂背后的珠山(河滨公园)散步。山上有开埠之初时建的英国领事馆,前面小广场上有一座“鹤岗”,系由三只姿态各异的鹤组成雕塑,而“鹤岗返照”也是梧州八景之一。“一路边走边聊,就到了雕塑前。那时,不偏不倚就聊起了商标话题。”鹤岗的客人,望着雕塑,忽然眼前一亮,“干脆就叫‘鹤岗好了”!两个相隔干山万水的“鹤岗”竟“合体”了!

  一经提醒,厂里立马叫人设计图案。“那会儿没有电脑,全靠蜡板、剪刀加浆糊。”申请商标过程中,鹤岗市提出疑义,这意味着有可能注册失败。就在打算另起炉灶时,工作人员说:“牌子上有三只鹤,不如就叫‘三鹤牌吧。”“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不管什么名字,能注册下来,就凑合着用吧。”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有戏剧性了。

  “商标的图案是用胶水粘在纸上,不知什么时候‘牌字掉了。也没多问什么,将错就错吧,‘三鹤就这样注册下来了,一用就是30年。最初申请的‘鹤岗,疑义被驳回,竟也注册成功了。‘三鹤用在六堡茶,‘鹤岗用在花茶(系列产品)。”

  “三鹤”品牌虽然年轻,但六堡茶的产销历史却十分厚重,并牵系着南洋华侨们心底最浓酽的乡恋与乡愁。

  “这是从小喝到大的茶,那香气,那味道再也熟悉不过了。”马来西亚资深茶人郭俊邦,祖籍来自广东陆丰。在他儿时记忆中,总是充盈着浓浓的“槟榔香”。为了寻找这缕熟悉的茶香,他走访过泰北以及中国香港、广州等地。当他来到梧州,来到梧州茶厂时发现,“原来‘槟榔香的原乡就在这里!”

  六堡茶因产于梧州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据《桐君录》记载,梧州地区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代。宋时,临近六堡镇的广西修仁(今荔浦),当地产有“修仁茶”,“其色惨黑,其味严重”(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这些品质特征与六堡茶很相似。明代,制茶技术的日臻完熟,作为黑茶类的六堡茶已初见雏形。

  清代,六堡茶因品质优良且具良好的消暑祛湿功效而远销港澳及南洋地区。马来西亚是两广地区劳工的目的地,也是六堡茶的主销区。在锡矿场、橡胶园,六堡茶的重要性毫不亚于薪水。曾在矿场工作过的马来西亚茶业商会会长刘俊光说,“以前华人矿场招工,都要跟矿工说有免费六堡茶供应才能招到人。所以,华人经营的矿场里,都会准备一大缸六堡茶和一大缸白开水。早上,工人们把茶水装好了,才去上工。”

  渥堆发酵是酝酿这缕醉人“槟榔香”的前奏。同茯砖、普洱熟茶一样,这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渥堆是通过湿热、酶促和微生物的作用,促进多酚类化合物自然氧化,使汤色加深,去除部分苦涩味,滋味变醇,叶色转为红褐。

  副厂长何梅珍,自1988年从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机械制茶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厂里技术科工作,一干就是30年。谈起六堡茶制作工艺的流变,她如数家珍。她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六堡茶是大多遵循传统制法,即将毛茶蒸软后踩压入箩,经晾置陈化后再上市销售,这种六堡茶称为“农家六堡茶”(亦名“古法六堡茶”)。据当时海外市场反馈,消费者对汤色、滋味都不太满意。为此,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茶公司组织两广外贸部门成立研发小组,专攻冷水渥堆工艺,广西主攻六堡茶,由梧州茶厂承担。

  1956年前后,冷水渥堆工艺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使梧州茶厂成为现代渥堆工艺的先导。1959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汇编了1958年各茶区茶厂的茶叶初、精制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有篇题为《梧州茶厂六堡茶改用冷水发酵的经验》的文章,记录了这项新工艺。此文还明确提到,“目前我们大生产中已实行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生产,成品调给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亦得到好评。”这表明,至迟1958年,六堡茶冷水渥堆工艺就已应用于规模化生产,而见诸记载的普洱茶熟茶渥堆工艺则要到1974年,整整早了16年!“据老职工说,(上世纪)70年代云南勐海茶厂曾派人来厂里参观学习过,(普洱茶)熟茶的创制也许就是受到我们厂的启发。”

六堡老茶常见问题答疑(上)

最近和茶友讨论老茶比较多,皆因远年·701和远年·703这两款茶,茶友们评价高,反馈多,也刷新了一些茶友对六堡特别是老六堡的认知。

当然这里不是想标榜我家茶的品质无出其右,但两款茶分别在斗茶大赛15-29年组、30年以上组获奖,最起码说明这两款茶的品质,在同年份段的六堡茶里面,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原来我有过一个观点,就是六堡茶的魅力在于:六堡中期茶和老茶,滋味的层次感比熟普要丰富。

云南人在70年代从广东学会了冷水渥堆工艺,开启了普洱熟茶的时代,普洱熟茶从诞生伊始便采用大水大堆的发酵方式,发酵程度普遍偏重。

而六堡茶(现代工艺)在过去几十年,大多采用单蒸或双蒸的轻发酵工艺,即使是冷水渥堆发酵,也是采用潮水量少的轻发酵方式。

高发酵度的熟普宜现喝,但后续转化空间不大。

轻发酵的六堡茶, 留下一定的转化空间作为后期的仓储转化预期,六堡茶的仓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工艺的一个环节。

轻发酵亦或重发酵,只是不同的制茶理念和工艺取舍上的分别,并无根本上的优劣之分。

其实,关于广东普洱、云南普洱和广西六堡茶的历史渊源,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故事,以后有机会另文再表,今天主要是解答茶友问到的几个关于六堡老茶的问题。

一、能不能通过品饮判断一款茶是多少年的?

答案是可以的,通过品饮能判断大概的年份区间,但不能准确到哪一年。要判断年份无非就是干茶、滋味、叶底结合着来看。

干茶 :年份茶的干茶会比新茶轻,部分会挂白霜。

举个栗子,同样的罐子,40年的远年·703装250g,而7年的严选·106能装280g。

叶底 :年份茶的叶底多呈现黑褐色,如果仔细看叶张,会看到类似“背”的纹路。

滋味 : 从香、水、韵三方面判断,年份越长,香气越沉汤,汤水越绵密,陈韵越悠长。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就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判断,比如:这是一款10年内的茶;这款茶超过20年等…

为什么不能准确的判断年份?

首先是发酵程度的轻重,会影响对年份的判断,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分别拿一个10年左右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双蒸双压),一个4年左右的重发酵六堡茶,给身边的茶友们盲饮,结论出乎意料,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后者的年份比前者要长。

其次就是陈化环境的温湿度,决定了陈化速度的快慢,这个我在上周的文章已经说过了(相关阅读:北方该如何存放六堡茶?)

二、10年、20年、30年的老茶,口感上有什么区别?

六堡茶的陈化,10年是一个台阶。

10年的六堡茶

陈韵初现,消散了堆味、异味、青涩气,滋味变得纯净,口感变得醇和,但陈香还不太沉汤,有些飘忽不定。

20年的六堡茶

茶汤的顺滑感出来了,口感细腻而绵密。陈香变得沉稳而持续,按我的经验,任何一个喝过退仓干净、冲泡得当20年老六堡的茶友都不会怀疑那个气味是“香”,和什么霉味、枯枝味、廉价脂粉味等等相去甚远。

30年的六堡茶

除了陈香之外,发酵轻的会进而出现参香,发酵重的会出现药香。之前不太溶于水的物质逐步小分子化,汤越来越浓,随之滋味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也上升了,茶汤的粘稠度就出来了,喝着有一种米汤般的粘稠感。

三、老茶也分三六九等吗?

没错,老茶有不好的,有平庸的,也有优秀的,我们大概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三种:

名不副实的老茶

仓储异常放坏的、人为做旧的、臆造品均属于名不副实类型的。

仓储异常、人为做旧可以归为一类,本质就是存放的环境湿度过高,微生物繁衍过快过多,导致茶叶霉变,如果经醒茶无明确变化,这款茶就彻底没救了。

至于臆造品,见得不多,放一张相片让茶友们掌掌眼吧

差强人意的老茶

有人说老茶就要有陈香,这句话既对也不对,任何一款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沉淀,都会转化出一种特殊的“陈韵”,但很多老茶水薄味淡缺少层次感,仅有的一点优势就是有陈香(有时候会有些木香),我们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品质优秀的老茶。

市场上不少的老茶,是处于这条水平线的,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茶青内质单薄,二是发酵制程出了问题。

品质优秀的老茶

真正品质优秀的老茶,除了有陈香、陈韵之外,还必须具备“香扬水鲜活、鲜爽渗透力”的“茶之活性”。

具体表现为:初泡水细味甜,绵滑顺喉。再泡茶气卓著,韵感十足。三泡过后,通体温暖,冷香悠长。

只有内涵物质丰富、制程得当的好茶,才能经过时间的磨砺转化成一款品质优秀的老茶。

今天就说这么多,这一篇是上篇,下篇会继续解答茶友关于老茶的疑问。

为了找到一杯好六堡茶,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六堡茶的价格究竟由什么决定(附2019六堡茶价格表)

六堡茶的功效有哪些?六堡茶功效全面解读。

欢迎关注【六堡茶之家】,了解更多六堡茶知识、业内干货!

梧州六堡茶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比较乱

没有统一的

各厂的编号不一样

但有年份、等级的信息如75302的代表的是2007年5月30号产2级茶

半生茶缘,匠心独运,85岁的他是怎样的一代宗师

六堡茶“茶人”访谈系列报道(三)

策划:六堡茶之家

本期人物:唐锦池

--广西梧州唐师傅六堡黑茶精制厂厂长、总经理

提示:此文篇幅较长,阅读需些许时间。但用文字记载一位老茶人的制茶经历和心路历程,却是多少文字也无法述说其精彩过程。我们唯有记载其重点,以窥一二。

背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杰出的领军人物,六堡茶也不例外,他们或许是外来投资者中的翘楚,或许是本土企业家的优秀代表,或许是虎虎生气的青年才俊。但在六堡茶行业浸淫已久,成为德高望重且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是其中之一。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

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

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六堡茶品到云淡风轻。

六月,骄阳穿过层叠的老树荫,洒下斑驳细碎的光,我穿行在梧州河东老城区的骑楼街,寻访一位六堡茶行业的老茶人。他是第一代现代六堡茶制茶技艺的实践者,见证了半个世纪六堡茶行业的兴衰,为人低调而神秘,其人其事鲜见于报端,若不是老街坊,老茶客,亦不知他制作的六堡茶,口感实为一绝。

仿巴洛克式、混合式、中国传统式、现代式等等各种风格的骑楼矗立在街道两旁,街头巷尾充斥着吆喝声,还有老街坊演着粤曲大戏,步入其中,仿如旧日时光重现。曾有“小香港”之称的22条骑楼街,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如今,由于人口西移,昔日的辉煌早已褪去,骑楼城由以前的商业之地演变为文化宣传之地。这里,已不再适合做生意。

位于梧州市大南路的唐师傅茶厂门店

在骑楼城内的大南路中段的安静一隅,“广西梧州唐师傅六堡黑茶精制厂”古朴简约的门店内,我见到了85岁的唐锦池老师傅(以下简称“唐师傅”)。这位六堡茶行业的宗师级人物,双目深邃有神,身穿米polo衫,坐于摇椅,优哉游哉,和蔼地伸手示意我坐于茶案前,娴熟又带着劲道的沏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我递来一盏茶。

茶香沁人心脾,口感温润醇厚,一如门外这条浸润了古老市井味道的骑楼街。循着唐师傅做茶经历的回忆,一幅波澜壮阔横跨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眼前。

制茶经历﹒学习

唐师傅是梧州洲区人,青少年时代在柳州机械厂从事机械工作,后到贵县(现贵港市)糖厂,于60年代回到梧州,进钱监酒厂任二把手,70年代进入梧州地区土产公司从事茶叶机械的生产工作,自此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

梧州地区土产公司在六堡乡成立六堡茶厂,无论是设备投入、开发种植等方面,均是地区土产公司出资投建。由于唐师傅擅长机械工作,初进茶厂后,从茶叶机械设备的操作开始,不断向茶叶工程师刻苦学习制茶工艺,并与之一起对制茶工艺进行改良。

制茶经历﹒采茶

制好茶要从采好茶开始,唐师傅一年四季走遍六堡乡的大小山头。说起采茶经历,唐师傅告诉我,现在的很多年轻制茶人可能都不清楚,以前的社前茶,是要严格按每天的采摘时间分级。天刚亮太阳未出之前,还有雾水的时候采摘的茶青为一个等级,这些茶冲泡像水一样清澈,依然有茶味,又香又滑,但不耐泡,因为茶青太嫩,只适合做绿茶;隔一个半小时左右采摘,为另一个等级;大概是10点左右,又作为一个等级,此时太阳比较猛烈,气温越高,茶青则越长越高。

制茶经历﹒熟茶

以前,六堡茶熟茶采用的是双蒸双压工艺,这种工艺由于蒸发时间短,而导致产量低,口感上只是改变了茶叶的部分苦涩味,汤色改变至黄中带红,但还没有达到红浓醇滑的口感。

时任梧州地区土产公司的工程师熊长伯,带领以唐师傅为首的技术团队对熟茶工艺进行攻关,发明了冷发酵技术。

冷水发酵的时间比双蒸双压的时间要长,历经三个高温阶段:冷发酵后高温,再蒸,蒸完后紧压。而紧压后要经过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存放在阴冷的地方自然发酵,之后进入中温低湿的阶段。

冷发酵技术大大提升了六堡茶的产量,在口感上更进一步,汤色红亮,入口醇和,口感更好。该技术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发明特等奖。

创业经历﹒开拓

1979年,国家允许私人经商,唐师傅在小南路成立梧州市的第一家茶庄—华强茶庄。

当年华强茶庄的老照片

当时,六堡乡所有老茶婆均由当地供销社统一收购,唐师傅再以每斤三角钱的价格全部接收。但六堡茶在本地的销量有限,于是,唐师傅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将梧州的六堡茶卖到了广州芳村。那时的广州芳村远远没有现在的规模,唐师傅的夫人宋志玲(现任茶厂经理、技监)和唐师傅一起创业,宋志玲经常亲自跟车从梧州押运茶叶到广州芳村。

唐师傅的夫人--宋志玲

在没有开通高速甚至二级公路的时候,梧州到广州至少要一晚的时间,路不好走,沿路的治安环境也未改善,拦车打劫的事偶有发生,当时一车茶叶大概能收8000元,收款都是现金,不安全的因素潜藏其中,萦绕心里,一介女子,在两省之间长途奔波,到达的时候往往已经心力交瘁。一次在送货途中,因道路塌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塞车三天三夜。种种困难林立眼前,都没有吓退宋志玲运茶,因为她深知丈夫要将六堡茶推广到外省的决心。

创业经历﹒菊普

广东人爱喝茶,坊间酒楼茶楼数不胜数。在唐师傅的众多客户中,其中一个芳村进货的老板专门供茶叶给茶楼。该老板头脑颇精,他用唐师傅的六堡茶和普洱茶进行拼配,再加以菊花,调制出深受广东人喜爱的“菊普”茶。其实,当时“菊普”茶的原料以六堡茶为主,只因普洱茶名气大,因而以菊普命名。这种茶汤色靓,味道好,而且耐泡,非常受酒店、茶客欢迎,成为广州茶楼主销品,广东人喝茶的风向标。至此,六堡茶的畅销之路由此打开。

广州的茶楼文化

创业经历﹒挫折

没有一个人的创业之路是一帆风顺,唐师傅也不例外,1994年的一场洪水使唐师傅损失惨重。

梧州历来以洪水闻名,河东区的防洪堤在2004年未建好之前,每一年河东区都遭受水浸之殃。也许是习惯,每年在洪水漫街前,各商铺都有计划对财物进行搬迁,梧州市民对此已见怪不怪。然而1994年6月至8月,梧州连续出现三次洪水,洪水还引发河西区内涝,使梧州的河东河西全城陷入一片汪洋泽国之中。

1994年始料不及的洪水,使梧州损失惨重

据宋志玲回忆,当时才刚卸完一批茶叶,已要求各商户进行撤离,确保人身安全,在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对财物进行迁移。所有的茶叶及副食品全部遭受水浸。当时的茶叶库存为整整一个东风车的量,约莫10吨。

茶叶损失已经如此严重,而打击更大的是受到居民的指责:由于茶叶放在麻包袋内,洪水浸泡使茶叶膨胀,袋口松开,所有茶叶漂浮于整条街上,所以当洪水退后,每家每户的墙壁、瓦顶都是唐师傅的茶叶,更严重的是,受水浸泡的茶叶析出有色的茶水,每家每户的墙壁都被染上了茶褐色,使得清洗异常困难,很多街坊都怪责甚至谩骂唐师傅。而唐师傅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自己花钱雇人帮助居民清理街道及房屋。

创业经历﹒坚守

1996年,唐师傅进入苍梧都坎村成立华强茶厂,由茶庄变为茶厂,从以前的单一销售模式向集采摘、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模式转型。本欲大展拳脚将六堡茶推向顶峰,可曾想,遭遇了六堡茶市场的低谷。在华强茶厂经营期间,六堡茶市场一度处于低迷阶段,黑茶不受欢迎,花茶才是王道。当时的梧州茶厂也转型以花茶销售为主。唐师傅没有跟风转型,他心知黑茶越陈越香的特点,于是把所有的六堡茶原料分级加工成六堡黑茶,一直储存于仓库内,后来这些陈年老茶也为唐师傅的坚守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唐师傅茶厂出品的1993年槟榔香六堡茶请

时间进入2015年,茶厂搬迁至现在的南岸山庄,更名为广西梧州唐师傅六堡黑茶精制厂,此时,六堡茶的市场竞争也激烈起来,各路生产商都在想方设法节约成本简化工艺创造更高利润,唐师傅仍一直坚持用传统冷水发酵工艺制茶。唐师傅告诉我,六堡茶熟茶的制作,最关键在于渥堆火候的把控,恰如其分的发酵,才会有最好的茶汤品质,同时,为保证口感,唐师傅制作的六堡茶,仍坚持三年自然陈化,才能出厂销售。他自豪地说,我做出来的六堡茶,不怕和任何的六堡茶相比!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老茶人坚守了四十年的信心。

唐师傅门店

谈到对自己茶厂的发展规划,唐师傅缓缓说出八个字:不求最大,但求最优。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恪守,一如六堡茶越陈越香的品性。

成就之下.初心

唐师傅做茶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底线。他自豪地说, 从华强茶庄到现在的茶厂,在货款上没有拖欠过合作伙伴一分钱;在产品质量上,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消费者;即使是同行,大家都有自己的品牌,但他们经常都来我的茶庄喝茶聊天。一切靠的就是“诚信经营”四个字。唐师傅始终坚信,人品即茶品,德行不好的人制不出上好的茶叶来。

从业40多年,唐师傅创造了六堡茶界诸多个第一:梧州市第一家私人茶庄、第一家批零兼营的销售模式(此模式带动了梧州沙街批发市场的繁荣兴起)、梧州市第一家知名个体户、第一个卖六堡茶到广州芳村市场的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唐师傅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坚持。

说到精彩处,唐师傅神情兴奋

谈到行业的发展,唐师傅直言:“和我同时代的六堡茶人,尚在人世的,差不多也只剩我一个了,我最希望的就是,六堡茶的制茶技艺,永远只属于我们梧州。”

宋志玲给我说了一个故事:一直以来,让唐师傅很痛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原来属于梧州特产的蜜枣,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核心工艺被外省人掌握,逐渐的,梧州本地产的蜜枣失去了市场,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一次茶博会上,有外地茶商曾想出高薪聘请唐师傅任技术总监,被唐师傅断然拒绝了。

正是由于像唐师傅这样老一辈茶人的坚守和开拓,如今,整个六堡茶行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唐师傅不仅见证了六堡茶工艺的迭代和革新,也收获了整个产业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唐师傅店铺中的六堡茶

闻香识茶,见行知人。品一盏六堡茶,听一段往事。我明白了唐师傅为何没有选择将茶厂门店设在鸳江丽港茶叶批发一条街内,或者设在河西城区繁华的商圈里,而是仍然留守骑楼街这一方故土;我明白了为何在阅尽繁华看淡风云的85岁高龄,唐师傅仍然不改初心,默默守护着他为之奋斗半生的六堡茶。

临别,唐师傅赠我一方茶,茶盒上题诗一首: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

本文由“六堡茶之家”编辑整理,参考资料:《六堡茶入门手册》。

能否推荐一些六堡茶的好书?

《六堡茶大观》(作者:马士成等著)推荐理由:《六堡茶大观》高度体现出作为六堡茶工具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既是一本六堡茶知识的百科全书,又是一座六堡茶文化的大观园,是作为六堡茶书籍高端藏品的绝佳选择。 

中国六堡茶》(最新版)作者:彭庆中;推荐理由:《中国六堡茶》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并且提出了“体感”的说法,提出品茶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六堡茶大事典》(作者:彭庆中)推荐理由:该书介绍了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工艺、品种、种类、品鉴等较为系统全面的内容。 

《六堡茶》(作者: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 编)推荐理由:该书图文并茂,回顾了六堡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六堡茶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六堡茶的品质特色及文化内涵,并且抒发了茶人的情与痴。

《思辨六堡茶》(作者:李贤武)推荐理由:本书从文化的层面上,运用大量的史实和研究成果,对六堡茶的历史、品质、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使我们对六堡茶的文化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较明晰的认识。

《寻味六堡》(作者:童团结)推荐理由:《寻味六堡》是一本六堡茶的“故事书”,语言简练,故事性与知识性深度融合,文笔流畅,情感丰富而细腻,装帧设计独具特色,图文并茂,凸显茶的“雅”文化。

《六堡茶韵》(作者:广西电视台编)推荐理由:广西电视台编著的《六堡茶韵(南方嘉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新雅致的笔调,展示了六堡镇的过去和现在,六堡茶的历史传承和茶船古道,六堡茶人对继承、推广和传播六堡茶文化的无私奉献,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愿景,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隐忧与思考等。

《老六堡图》(作者:林平祥 等编)推荐理由:这本书里保存了许多了上了年份的老茶的图片以及干茶、茶汤、茶底的图片,里面记载的茶品很多都已经非常稀有了。在本书开头,还有一些部分地区茶行中人的专访。

等等。

来源:公众号“六堡茶微刊”文章《【干货】为啥你还是六堡茶小白?因为你都不知道大师读什么书》

求名人饮茶故事!急!

吃茶趣闻

嗜好茶叶和香烟,尤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曾写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咏茶名句。在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说: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饮茶,一边喝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是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渣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周恩来与龙井茶

周恩来总是沏龙井茶招待国内外宾客,一杯清茶在手,谈笑风生。他很关心杭州梅家坞的龙井茶生产,1965年起曾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鼓励发展生产。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来陪外宾到梅家坞,品尝龙井绝品“明前茶”,当他知道炒1斤“特级龙井”,茶农要采4万多个嫩芽时,不忍将茶渣倒掉,便风趣地说:“龙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灭掉。”说罢便将杯中茶叶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华”佳话。

朱德是位饮茶迷

朱德居家办公,常饮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视察,凡遇茶园、茶场,必去参观。1959年,他在庐山植物园品尝庐山云雾茶,赞赏不已,赋诗一首:“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地视察时,看到茶林遍地,茶农生产生活都有很大提高,欣然口占一首《看西湖茶区》:“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斜坡一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鲁迅妙论茶

鲁迅爱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当年客居广州,称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咏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名茶枣高桥银峰时,大为赞赏,对高桥银峰的色、香、味、功效给予高度评价。郭沫若每到外地,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1964年7月,他曾到广州北国酒家饮茶,赋诗一首:“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 来再饮茶。”他的诗篇中多与茶有关,如《陪外宾到武夷山与黄山欣赏名茶名胜》、《题文君井》等。

林语堂的“三泡”说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自己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了。”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老舍品茗著《茶馆》

当代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一段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为促进我国茶文化发展,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大裕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品茶行家秦牧

文学家秦牧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了过硬的辨茶功夫,广州的茶叶公司举办茗饮雅会,常请他去品评。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忽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担任评茶师。秦牧对各人茶叶一一品评,最后评出一位副总编所带的西湖龙井为冠军。

我想知道有关茶的典故谁能帮帮我,谢谢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茶叶的种类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这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太平猴魁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屯溪绿茶、庐山云雾、蒙顶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日照绿茶、崂山绿茶、霄坑毛峰、贵定雪芽。

红茶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正山小种。

青茶

又称乌龙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名贵品种有:北苑御茶、矮脚乌龙、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贵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著名的云南普洱茶曾被归为黑茶。历史上确有把普洱茶归为黑茶类。同时,安徽农业大学的陈椽教授的《制茶学》一书中也作此分类。 但是,业内对此存在异议,主要是其工艺和黑茶有异。特别是近年,争议更大,直到2006年出台的云南省地方行业标准里,把普洱茶定义为云南一定区域内大叶种茶制成的紧压茶及散茶,算是在业内达成共识,即普洱茶是一种特种茶,不属于任何一种茶类。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标识下来后,这种说法就更加有根据了。另外,在国家进出口商品目录中也是将它放在特种茶类里的。 综上,普洱茶不属于黑茶,亦不属于任何一种茶类,是一种特种茶。

白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是中国的特产。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瓯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名贵品种有:白豪银针茶、白牡丹茶。

1、乌龙茶的典故

之一:在安溪的深山老林里,有个猎手叫胡良,有一次在打猎时经过野生茶树林,顺手摘了一把茶叶放在背篓里遮盖猎物。经过一天的奔波后回到家里,放下东西准备做晚饭,忽然闻到一阵香味,一找,才发现是从背篓里飘出来的,原来是那里面的茶叶发出的,用来泡水,喝了后口舌生津,喉底回甘。胡良心想:“这可是仙树啊!”他立刻又跑到山中摘了一 大捆枝叶回来,可是冲泡以后,却苦涩难咽。胡良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上次是茶树枝 装在背篓中在阳光下颠簸了一整天,茶叶在篓中翻动、揉擦,和刚摘下的青叶不一样。于是,经过不断的试验,胡良终于摸索出晾晒、揉青、烘焙等一整套制茶工夫。制茶技术传开后,胡良的名字也为人传诵,将他所制造的茶叶称为“胡良茶”,因安溪方言“胡良”两字的语音与“乌龙”相近,后来就将这种制造方法生产的茶叶称作“乌龙茶”了。

之二: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顶上住着一位从官场引退的将军。单名叫“龙”,因长期打猎风吹日晒,长得黝黑,人们就称他为乌龙将军。有一天他扛上猎背上竹篓上山采茶,当他采完茶叶正要下山时,突然有只山獐跑过,他立刻端射击。山獐负伤奔逃,乌龙就紧追不舍,终于将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着宰杀山獐晶饱尝美味,竟把制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来炒制茶叶,这时的茶叶已经枯萎,叶片周缘呈现血丝般的红边。但是捧在手里发出一股奇异的香味。烘制后的茶叶,芳香扑鼻,冲泡后更是甘甜可口,齿颊留芳。乌龙就有意识将刚采来的茶树青叶放在篮里摇荡,直摇到叶子萎凋,叶边微红为止,再进行烘焙炒制,结果和以前一样。消息传出人们竟相到乌龙家喝香茶;后来乌龙把技术秘密公开,让大家都来生产。乡亲们就将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茶叶叫做“乌龙茶”。

2、铁观音的典故

魏说:相传福建安溪县西坪乡的上尧松林头,有一个茶农叫魏荫,家里供奉这一尊观音菩萨,每天早晚都要冲泡三杯清茶礼敬座前,十分诚心。有一天晚上,魏荫梦见观音金身出现在屋后的山崖上,他双手合十向山崖跪拜,就在那崖石中间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喷发出兰花香味。魏荫正想上前探个究竟,却被狗吠声惊醒了。第二天清早他就扛着锄头上山,果然在石崖缝中有一株破土而出的茶树,与梦中相似。他顺手摘了几十片茶叶回家烘制,冲泡之后有股奇香,喝了喉底回甘,精神大振。魏荫如获至宝,于是天天上山浇灌,精心培护,又将小茶树移到家中,分种在几口破铁锅里。他适时采制,果然品质特好,用以招待客人,个个赞不绝口。一天,一位私塾老师问他这是何种名茶。魏荫如实上告,并说茶树是在山崖上发现的,那山崖威武像个罗汉,后又移植在铁锅里,想给它取名“铁罗汉”。私塾老师摇头说:“有的罗汉狰狞吓人,让人联想起来不好。既然是观音托梦得来,不如称‘铁观音’更雅。”魏荫连声叫好,于是“铁观音”就此传开了。

王说:西坪尧阳有一位文士叫王仕让,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家乡的书轩辟有一个花圃。有一天王仕让回乡度假,在一片荒园的层石间发现一株形态独特的茶树,香气扑鼻,立即采掘移种在书轩苗圃里,经过细心照顾,生长得枝叶繁茂。到了春天采摘之后,精心制作,果然形状独特,气味芬芳。假满到职,就送了一些给礼部侍郎方苞。方苞又将它进贡给乾隆皇帝。乾隆是个品茶行家,品尝后称赞为“佳品”。立即召见王仕让,询问由来。王仕让将经过禀述一番,并说尚未取名。乾隆掂量一下茶叶,觉得它貌似观音重如铁,产地在南岩,便赐名为“南岩铁观音”。后来茶树广植安溪全县,人们便称它为“安溪铁观音”了。

3、大红袍的典故

很久以前,武夷山深谷中有座小庙,住着一位老和尚,发现一条蟒蛇偷吃母鸡下的蛋,就以涂上雄黄的卵石混在鸡蛋中让蟒蛇吞吃,蟒蛇吞吃之后满地打滚,不料却突然跃起咬了几片茶树叶吞下,不久竟然没事后扬长而去。老和尚便知道这茶树叶子能够解毒,就用它来给人治病,很快就远近闻名了。有一次,皇帝南巡到武夷山区,突然病倒了,连御医也束手无策。听说老和尚医道高明,便来求医。老和尚只有用那茶树叶子熬汤给皇帝喝,居然药到病除。皇帝亲到那颗树前,见夕阳下有一线山泉像银丝般直喷到树上,蔚为奇观。便说:“朕念你救驾有功,先赐你红袍,待回宫后再下旨封诰。”说罢脱下身上的大红龙袍披在茶树上,还题写了“救驾有功”四字扁额。老和尚见状脱口而出“大红袍”,皇帝笑说:“这茶树就叫大红袍吧。”后来一位姓吴的知县还在茶树旁的山崖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这棵茶树就叫“大红袍”了。它每年只可采制一斤左右的茶叶,故非常珍贵难得。

4、十八棵龙井御茶树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观看乡女采茶,不禁也跟着学着采。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惊,随手将茶叶放人口袋,匆匆回京。太后原无大病,只是肝火太旺,双眼红肿,见皇儿回来,心里高兴,忽闻阵阵清香,便问是何物。乾隆伸手一摸,原来是采摘的茶叶已经干燥,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于是沏泡了一杯请太后品尝,果然清香扑鼻,喝了几口顿觉双眼舒适,连喝几杯,红肿也消退了,胜似灵丹妙药。乾隆一高兴,立即传旨逢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如今,十八棵御茶树已成为西湖旅游胜境之一。

5、西湖龙井茶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她栽种的十八棵茶树。有一年,因茶叶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老太太几乎断炊。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院子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旮旯的破石臼。这破石臼扔在那里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答应了。老头十分高兴,告诉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于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放哪儿呢?干脆埋在茶树下边吧。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懊恼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说完扬长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憋闷。可没过几天,奇迹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来购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种植开来,“西湖龙井”也因此得名。

6、黄山毛峰由来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7、洞庭碧螺春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丽的碧螺姑娘,她的歌声被湖里的一条恶龙听见了。恶龙见碧螺的容貌象鲜花一样姣美,便扬言要娶她为妻,否则就兴风作浪,让百姓不得安宁。碧螺早已与太湖山年轻英俊的渔民阿祥立下海誓山盟。阿祥决心为民除害,他来到湖向恶龙宣战。整整大战了七天七夜,太湖地区刮了七天七夜的大风,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直到第八天才风平良静。大家跑到湖边一看,水中漂着恶龙的尸体,阿祥也因伤重死在岸边。乡亲们把阿祥葬在东山脚下。碧螺姑娘痛不欲生。她在阿祥的坟前种下一颗茶树,一边流泪一边唱歌,就这样,碧螺唱了七天七夜,终因悲伤过度随心上人而去。

第二年春天,碧螺姑娘栽下的茶树长出了碧绿的茶叶,用这种茶叶沏出的茶明洁碧绿,清香无比。乡亲们就称这种茶为“碧螺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