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摄受什么意思

来源:趣味经验馆 9.61K

三宝摄受什么意思

三宝摄受是指依照佛、法、僧这三宝的教诲与引导,使自己得以摄受(接受、领受),获得智慧和福德。

摄受一词来自于中文词汇,是指接受和认同某种信息或理念的过程。

摄受的过程可以是通过听、看、读等多种方式,而接受的信息可以是知识、思想、文化等等。

摄受是人类认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各种不同信息和文化的摄受,人类能够更加开阔视野,拓展认知边界,提升素养修养。

因此,积极主动地摄受各种正面信息和积极理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三宝摄受是指依照佛、法、僧这三宝的教诲与引导,使自己得以摄受(接受、领受),获得智慧和福德。

摄受一词来自于中文词汇,是指接受和认同某种信息或理念的过程。

摄受的过程可以是通过听、看、读等多种方式,而接受的信息可以是知识、思想、文化等等。

摄受是人类认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各种不同信息和文化的摄受,人类能够更加开阔视野,拓展认知边界,提升素养修养。

因此,积极主动地摄受各种正面信息和积极理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宝摄受这个短语可能是由多个词组合而成,不过它在现有的语境中并没有明确的意义。请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或句子上下文,以便我更好地理解您的问题。我将尽力帮助您解答。

惟愿三宝,慈悯摄受,佑护众生,离怖安祥!是什么意思?

只希望佛法僧三宝大发慈悲,保佑所有有情感,有感觉,有意识的生命,能够永远脱离痛苦,得到的幸福

这样说楼主明白了吧

摄受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南朝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唐慧能《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摄受详解:

关于摄受,《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折伏摄受】为‘折伏’与‘摄受’二语的复合词。指教化引导众生的二种方法。略称伏摄、折摄。此中之‘折伏’,系折破摧伏之义。

即以摧伏的方法,调伏众生之心;‘摄受’,为摄取容受之义。即以摄受的方法,以教法教导正善之众生,令得利益。”即通过相应的方法,使众生向善,使其得到生命自由解脱的利益,称为摄受。

摄受也是摄度的意思。它和“折伏”都是教化引导众生的方法。唐《华严经二十八》:“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摄受】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所以,佛又称为“大摄受”。

延伸拓展:

佛教中的摄受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源于印度传统文化。摄受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修行者通往成佛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摄受的意思是“收入”、“吸收”,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学习佛法时所作的努力。佛陀的弟子们会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来收集、吸收并洞悉佛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

摄受也是一种内在的转变,指的是修行者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能够将佛法真理深入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摄受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修行者达到成佛的必要条件。

摄受在佛教中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帮助修行者超越自我,超越人间的烦恼和苦难,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融入佛法的大流中,从而实现自我的解脱。摄受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自我的解脱的过程,而解脱又是达到佛道的必要条件。

总之,摄受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它代表着修行者通过深入学习佛法来收集、吸收佛法真理,从而达到自我解脱,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

什么是摄受?

关于摄受,《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折伏摄受】为‘折伏’与‘摄受’二语的复合词。指教化引导众生的二种方法。略称伏摄、折摄。此中之‘折伏’,系折破摧伏之义。即以摧伏的方法,调伏众生之心;‘摄受’,为摄取容受之义。即以摄受的方法,以教法教导正善之众生,令得利益。”即通过相应的方法,使众生向善,使其得到生命自由解脱的利益,称为摄受。摄受也是摄度的意思。它和“折伏”都是教化引导众生的方法。唐《华严经•二十八》:“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摄受】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所以,佛又称为“大摄受”。《赞阿弥陀偈》:“稽首清净大摄受。”

佛家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众生、度脱众生,令众生得蒙受益,欢喜愿乐接受佛法的教化,引导其向善。这是菩萨行者慈悲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

注意摄受不是提倡“大男子主义”,也不是说明一方高于另外一方,而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随缘智慧地帮助对方驾驭自己的内心,弃恶向善,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想法与做法。这种行为也不是去建立一个有形或无形组织,借以发号施令指挥别人,而是通过理论上的交流共同提高道德修养,为社会文明进步作贡献。同时佛家也不是精神控制,牵着别人走,而是讲“正认主人公”,“自己救自己”,《佛光大辞典》:“……世尊于入灭之际,曾嘱咐诸弟子,其后唯以法为归依所,以自己为归依所,即法洲、自洲,法归依、自归依,以法为标准,使自己之人格次第向上而趋向绝对理想之境地。”另外,佛家强调最后也要打破对理论的执著,克服教条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克除对佛法的执著。《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摄受是建立在回报国家、社会之恩,服务社会,依法行事,不超越道德规范、不脱离社会运行轨道的行为。不是自认为“佛法大于国法”、“佛道大于王道”的狂妄行为。摄度众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众生的性格与心理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方法。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必须吸取。

2007年7月24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http://gxdlanselianhua.blog.sohu.com/56648754.html

参考资料:http://gxdlanselianhua.blog.sohu.com/56648754.html

三宝是什么意思

三宝的意思是:三种宝贵之物。 (梵Triratna)佛教语。指佛﹑法﹑僧。

除夕到,你要炒掉两个“员工”,一个“昨日”,一个“烦恼”,雇用全新“吉祥 三宝 ”:团圆到来合家欢,吉祥走进幸福门,如意牵手小金龙。

工不出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三伏送你清凉三宝 :一宝清凉短信,看在眼里,凉在心里,爽在身体;二宝清凉祝福,修养身体,饮食配比,舒服无比; 三宝 清凉愿望,三伏最热。

无事不登三宝殿,皇上今日怎会有闲空到哀家这慈仁宫来?

司空掌教,我知道您绝对是一位无事不三宝殿的人,不知今日来我羽化宗是为何事?

受戒弟子反省自身,生大惭愧,求哀忏悔,惟愿 三宝 ,慈悲摄受。夏至养生有 三宝 ,贴心给你道一道,饮食清淡宜食粥,南瓜百合放里头。

当夜晚降临,供电被切断以后,三宝垄就变成了一座恐怖的黑暗之城。老子在《道德经》中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说的是我常怀三种法宝,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与天下争。

摄受的意思摄受的意思是什么

摄受的词语解释是: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犹享受。

摄受的词语解释是: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犹享受。结构是:摄(左右结构)受(上中下结构)。注音是:ㄕㄜ_ㄕㄡ_。拼音是:shèshòu。

摄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引南朝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唐慧能《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明叶宪祖《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_师,惟愿慈悲摄受。”⒉犹享受。引章炳麟《五无论》:“佛_郁单越洲人,无妻妾田宅车马财物资具诸摄受,清_耆寿,殊胜三洲。”章炳麟《五无论》:“有所_爱则_生,有所摄受则争起。”

二、网络解释

摄受佛教语⑴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南朝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唐惠能《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明叶宪祖《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禅师,惟愿慈悲摄受。”

关于摄受的诗句

有僧莅敬能摄受制书开摄受惟愿慈悲垂摄受

关于摄受的成语

追风摄景摄魄钩魂防心摄行熬清受淡惊魂摄魄摄威擅势勾魂摄魄追魂摄魄荡魂摄魄正龙摄虎

关于摄受的词语

勾魂摄魄含冤受屈摄官承乏荡魂摄魄追魂摄魄盗嫂受金摄魄钩魂熬清受淡惊魂摄魄伏法受诛

关于摄受的造句

1、对于生起的恶念、不善法念,即令断除;因为想要断除恶念、不善念,因此而精勤努力,专心修习,令“断除恶念”之行摄受增长。

2、这样感应想是佛菩萨慈悲摄受这些已逝的众生,并且赞许记无常簿的修法吧!

3、祖师修一辈子,也是名闻天下,然后他就能摄受一批弟子。

4、上之六德,仅是为师者成就自利之相,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

5、有些高僧大德的书法,比如弘一法师,你会觉得安静脱俗,充满虔敬,很有摄受力,这就是精神世界的呈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摄受的详细信息

佛教中摄受是甚么意思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2.犹享受。

分解解释:

摄(shè,)摄 (摄) shè 拿,吸取:摄取。摄像。摄影。摄食。 保养:摄生。摄重(zh恘g )。珍摄。 代理:摄行(x妌g )(代职务)。摄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捕捉:勾摄。 迫近:“摄乎大国之间”。 古同“慑”,怕,使害怕。 摄 (摄) niè  ㄋㄧㄝˋ 安静:“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笔画数:13; 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1115454

受(shòu,)受 shòu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受教。受领。受聘。受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劳累)。 遭到:遭受。受害。受挫。受屈。受辱。受阻。 适合,中:受吃。受看。受听。受使。 蒙拒授 笔画数:8; 部首:又; 笔顺编号:34434554

佛教中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法宝 、僧宝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扩展资料:

佛教住世三宝:

(1)佛宝——成就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2)法宝——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3)僧宝——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宝

百度百科-佛教三宝

佛教中的三宝是什么

问题一:佛教中三宝是什么意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三宝

(1)佛--成就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智慧的德行

佛教三宝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解脱果实。

(3)僧--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问题二:什么是佛教和佛教三宝?怎么供养? 【佛教】在经中是有定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

【物供养】:可以用香、花、果、灯、饮食等物供佛、菩萨。

优婆塞戒经

若上佛者,以华、香赎。

(如果上供于佛菩萨的物品,须用供养华、供养香的方式来赎回,才能撤下来使用。)

【法供养】:《大方广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 法供养最 ”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按照佛法修行是最好的供养。我们能够按照佛说得去做,受持三皈依、受持戒律、念诵经书、奉行诸善。这就是最好的供养。所以 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无价宝珠扔掉才好啊!

【摘自地藏论坛、地藏占察网、百度百科】

问题三: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佛、法、饥三宝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的意思;法者正也,智慧不偏离的意思;僧者净也,和合之心、清净之心、平常之心,处事待人接物一尘不染。。。阿弥陀佛(合十)

问题四:佛学中三宝是什么呢?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 (Buddha)、法宝 (Dhama)、僧宝(Sangha)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其它说法

1. 另外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

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2. 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3. 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问题五:佛经中讲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佛家三宝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

问题六:佛教中的三宝是哪三宝?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编辑本段佛宝

概况

成就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 佛教三宝

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三宝威德

概述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它能使一切众生远杂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消减无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皈依处。三宝的威德,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拟议思量,其理有:

能破恶业障道

未皈依三宝之前,人生犹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导航的人和罗盘,必将漂流沉没,永远没有靠岸的时候。一切众生被烦恼系缚,流转于三界六道,无有穷尽,现在借着皈依三宝的胜缘,产生了防阻恶业的势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觉生起,分分除断烦恼,如舟船喜获导航人和精密的罗盘,终于安隐的航入港湾。

能获佑加持

因众生于生死中,常遭遇许多苦难,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贼所侵害,无法逃脱而心生恐惧,现在皈依三宝,依怙三宝功德的护佑加持,使苦难怨贼舍怨心顺,不复作出损害诸事,而令众生吉祥安乐。

能除邪见恶念

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邪见恶念不除,不断的造出新业,如贫苦的人又不勤奋营生,致贫上加贫,潦倒一生,而三宝是蔽衣内的明珠,适时解除危厄,令众生欢喜踊跃,重新振作,于是翻邪归正,断恶修善,达成转迷成悟的道果。

能消减我执习气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一念无明不觉,执取身心为我,复由此我执的起念造作,累积无量无数的习气,形成了六道轮转的势能,今由皈依三宝,而将此我执消溶,习气减除,使得身心清净,觉性显发。

编辑本段皈依三宝

概述

所谓‘进入佛门,应先皈依三宝。’如前所述,三宝既是佛法的总纲,所以凡是修学佛法,应先皈依三 佛教三宝

宝。这就好比学生要到某个学校读书之前,必须先辨理入学手续一样。从佛教的立场,皈依三宝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自称佛教徒,或已开始修学佛法,却不愿皈依三宝,就像是有了人身,却不承认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谓十足的大邪见,终将堕入三涂恶道中。因此进入佛门与皈依三宝,是密不可分的。而皈依三宝,则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如此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

心态

从三宝的内涵及其威德来看,可知皈依三宝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从彻底的仰信出发,并深切体会三宝确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在心态上,必须做到心诚意正,相信自身具弧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时的至诚恳切,把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融入三宝,是十分重要的。是故由信心生爱敬,由爱敬而皈依,“信解观察,供养皈依”,是上求无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无明痴暗的觉性作用。这个觉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么,由相信、认识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应当是如何呢?在《观无量寿经》上有提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问题七:佛家说的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家三宝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 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q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q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那个不是我的,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这是我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q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

问题八:佛家所说的三宝是什么 指的是佛,法,僧。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终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问题九:佛教中,三宝,三尊,三根本分别指什么 佛教三宝指佛、法、僧。佛教三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和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一种是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末来世弥勒佛。佛教三根本是,上师、本尊、空行。

佛家三宝的详解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成就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途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嗔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佛家说的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家三宝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 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那个不是我的,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这是我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种,唤醒大家回头,这很有道理。佛家要修行证果,头一个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执着有个我一切都为我,执着有个私的念头,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夹在里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颠倒之法不是佛法。我们今天将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学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觉正净是宝,是宝中最殊胜者,三宝都是属于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别人。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皈依他,早年是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觉正净是三宝,叫自性三宝。但是对于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你、诱导你,让你时时回归自性三宝,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这才是真正的三宝,真实三宝。『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就皈依,闻名就回头,毕竟不堕恶道,他的生活、他的行为能与自性觉正净三宝相应,他怎么会堕恶道?纵然造作恶道的因,恶道的缘断了,所以不堕恶道。 最早人们意识中的佛家三宝是指实物:钵盂、经书及念珠。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佛宝 成就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佛道的佛陀。 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僧宝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