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的由来

来源:趣味经验馆 3.18W

普洱熟茶的由来

普洱熟茶的由来:答案是1975年及以后。

普洱熟茶的由来:答案是1975年及以后。

1975年及以后才有的普洱熟茶。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昆明茶厂试制,最后成功研究出加温渥堆技术,加速茶叶陈化,大大缩短发醇时间,1975年普洱熟茶渥堆技术成型,并开始生产、流通普洱熟茶,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由此诞生。

普洱熟茶起源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思茅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茶质低劣和市场需求下降,当地的茶农开始尝试将陈年的普洱生茶进行发酵处理,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保质期。这种发酵处理后的茶叶就成了普洱熟茶。最初的发酵过程是通过将茶叶堆积在一起然后覆盖湿布,在潮湿的环境中自然发酵。后来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堆堆果、压饼等工艺。普洱熟茶经过一定时间的陈放,口感更加浓郁、醇厚,香气独特,有助于调节肠胃,受到广泛欢迎。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经过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蒸压、干燥摊凉的流程生产出来的。

普洱茶以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能。

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的历史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下面由茶能成事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普洱茶的历名渊源。

“普洱”(Pu-er 或 Pu-er h)为云南少数民族哈尼族语,意指“水湾寨”,有亲切家园之意。景迈山布朗族石碑记载,茶树种植始于傣历五十七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余年。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道出了普洱茶最大的特点---“越陈越香”。在普洱茶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普洱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洱茶,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

普洱茶传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民间有“武侯遗种”(诸葛孔明)的说法,以致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传说,至今有许多少数民族奉诸葛孔明为茶祖,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相传基诺族祖先随孔明南征,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而相传附会为“攸乐”的来源。

据传,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遗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锛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名其山。

普茶一词,首次出现在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谢肇淛的《滇略》中:“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从明末谢肇淛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普茶虽已是蒸压成团的紧茶,但制作工艺粗糙,青气重,茶并不好喝。此“普茶”是否是普洱茶?似乎难以定论。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写道:“普雨茶,蒸之成团,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虽然到了期间,普洱茶贡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但是,从期间普洱茶的制作,还是能够窥见前朝工艺的影子与传承。曹清明讲的“尖梭盖面”,基本与范和钧讲的“梭边”的外形与功能近似。

普洱茶熟茶从那年开始出现的

正式出现熟茶是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1973年始重新进行尝试,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 , 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 , 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 , 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 , 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 , 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 " 熟茶 " 和 " 生茶 " 。经过渥堆转熟的 , 就成为 " 熟茶 "。

扩展资料

主要功效:

熟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也同)主要的活性作用成分是红茶素(TR)、黄茶素(TF)、茶褐素(TB)、没食子酸和维生素C等。发酵熟制的普洱茶由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的转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发酵中,维生素C也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酵过程使普洱茶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以黄酮苷形式存在,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质。

含有丰富有益菌群的发酵熟普洱茶,在进入人体后不会对胃产生刺激作为,而且能够在胃的表层形成附着膜,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经常饮用可以起到养胃和护胃的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熟茶

普洱茶的熟茶工艺是何时形成的?

究竟何时开始有了普洱熟茶?

很多人一定会说——1973年。因为在因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砖”, 被誉为第一批人工后发酵普洱熟茶茶砖。

但真的是这样吗?普洱熟茶直到1973年才横空出世吗?熟茶自己的演变历程又是什么呢?

我们分5个步骤为大家详解:前身、记载、工艺、诞生、今世。

普洱熟茶的前身

——红汤生普

让我们沿着历史往前追溯,在龙马同庆号的内票上有一段话:

“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

“水味红浓”这个词,明显不是用来形容生茶的。但是如果它是熟茶,那么“汤色红浓”就说得清了。

而龙马同庆号始创于雍正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35)年。

但这个内票也被许多人质疑:

“万一这饼茶是存了10年以上的普洱老茶(生茶)呢?汤色红浓的普洱不一定只有熟茶啊。”

好的,那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回到1948年,昆明市茶商业同业的一个文件,可以作为它的佐证资料——

文件中写道七子圆茶(即七子饼茶)的汤色标准为红汤。它对应的是哪种茶我们如今很难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红汤的七子饼茶有着一定的发酵度。

如果你觉得,光看汤色标准不够严谨的话,那我们来看看它在制茶工艺方面的纪录。

熟茶的工艺记载

——渥堆发酵

了解普洱生茶、熟茶的茶友应该都知道,熟茶比生茶多了一个渥堆发酵的工艺,所以才能一次定性,发酵出“红浓”的茶汤。

而生茶的制作技艺中,是没有“渥堆发酵”的步骤的。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但我们翻遍了很多关于云南普洱的纪录,却发现,在1939年,就有记载着“渥堆发酵”。

1939年,范和钧先生来到佛海(今勐海),考察西双版纳茶厂实力。在他的调查结果《佛海茶业》文中清楚的记载了当时的制茶工艺,有渥堆发酵的步骤。

“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潮时将拣好茶三四蓝(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厚以十寸为度,成团着则搓散之。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潮毕则堆积一隅,使其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106度,近边约92度”。

——范和钧《佛海茶业》

同样谭方之(1944)也有很详细地记载:

“茶叶揉制前,雇汉夷妇女,将茶中枝梗老叶用手工拣出。粗老茶片经剁碎后,用作底茶,捡好之“高品”、“梭边”,需分别湿以百分之三十水,堆于屋隅,使其发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则揉成晒干后,内部发黑,不堪食用。”

——谭方之

范和钧和佛海茶厂创始团队

而1957年,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的负责人唐庆阳先生也说过:

“解放以来,西双版纳茶厂打破过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产侨(销)圆茶。经过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不但控制霉菌生长,而且依然能保存圆茶后发酵滋味醇厚的特点。”

可见,当时的圆茶是做成成品后进行“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的,也意味着它有一个轻度的后发酵。

而且口感是“后发酵、滋味醇厚”,从各种特征上来说,都和现在的熟茶非常接近。

熟茶的工艺尝试

——接近熟茶

1958年,下关茶厂试验成功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

虽然这种发酵的紧茶缺陷较大味道比较奇怪,但仍然为1975年后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打下了基础。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广州成为重要通商口岸。云南的普洱茶需要调动到广州才能出口。

同时,由于运输条件比以往更加便利,发到广州,香港的云南青茶老味不够,于是当时以卢铸勋为代表的香港茶商就想办法用云南普洱茶进行泼水发酵,他的做法是:

“每百斤茶加水20斤,用麻袋覆盖使其发热到75度,翻堆数次,茶约七成干时,装入面粉包,吊在仓库里。如果茶包太热,倒出来抖一下,再放入包中。”

这时候卢铸勋的茶无论是发酵时间、还是发酵温度都已经很接近熟茶的要求。但他发酵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老茶口感,所以发酵度不够深。

严格意义上来说,卢铸勋的茶还不算真正的熟茶。熟茶的真正诞生,还是得说回1973年。

熟茶的正式起源

——熟茶诞生

到了1973年,省茶司接到了一份来自港商的订单。

港商想要“红汤”的发酵普洱茶。并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在广东发酵过的普洱熟茶。

但省茶司的当时并没有制作过真正的熟茶。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了个法子,派人去样品生产地学习。

于是,由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为首的七个技术人员,就来到了广州学习发酵技术。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茶厂里的老技术人员陈佩仁因故没能去成广州,所以较上劲了,向茶厂申请了1吨的粗老茶叶,要自己搞实验,做出发酵普洱。

去广州的学习小组回来后,开始在昆明茶厂大规模实验,照搬广州的工艺。失败了好几次。

因为广州发酵时是撒热水,且广州空气本身就更湿润一些,而昆明的气候条件和广州不同。

在广州小组失败时,陈培仁已经用传统的方法发酵成功了一批茶,率先生产出当代最早的渥堆熟茶。

而广州考察小组也反应了过来,把广州用的冷水替换成冷水,调整工艺后,很快也获得了成功。

两个小组的成品拼配在一起,组成了1973年第一批出口到香港的、正式的普洱熟茶。这也是1973年被认定为普洱熟茶元年的始末。

普洱熟茶的今世

——批量生产

后来,1974年,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的技术员回厂后分别试验,各自改进后,勐海有了勐海自己的工艺,下关则结合了前面所说的紧茶蒸汽热发酵工艺,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

同年1974年,勐海渥堆熟茶试制后开始出口,由于汤色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被称为云南青;

1975年,勐海茶厂的普洱熟茶基本定型,普洱熟茶园茶7452,7572开始批量生产;下关茶厂则推出出由渥堆熟茶制作的7663。

该茶在1976年后大量出口法国,这就是后面的销法沱。而昆明茶厂推出7581熟茶砖。

也就是说尽管普洱熟茶1973年是指制作成功,而产品大规模上市是从1975年开始。1973年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口的,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款压制成砖的唛头茶7581。

所以,普洱茶熟茶的产生经历了潮茶工艺,紧茶的泼水工艺,再到香港泰国的仿制老茶工艺,最终才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普洱茶熟茶工艺。

经过几十年的完善,这才诞生了我们现有的普洱熟茶的渥堆技术。形成了各式各样、 优良品质、口感丰富、温和顺滑的普洱熟茶。

总结:

——普洱生熟区别

划重点,熟茶诞生的年份—1973年,诞生地—昆明茶厂;熟茶也不是煮熟、炒熟、烧熟,而是人工渥堆发酵,堆熟的。

为避免上当受骗,请牢记,在1973年之前没有真正的人工渥堆熟茶。(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

也就是说,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只有48的时间,如果你听到茶店老板卖着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了。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谈论,但简单来说,可以记住3点:

# 普洱生熟区别 #

1、工艺不同。

生茶的主要步骤是“杀青-揉捻-干燥”。而熟茶的工艺主要步骤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多了一个渥堆工艺,发酵度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汤色、口感不同。

生茶茶汤黄亮透明,而熟茶的汤色则是红浓明亮。生茶清香,熟茶醇厚。

3、性质不同。

生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陈化(后发酵),而熟茶是在渥堆的时候已经初步定性。虽然也会“越陈越香”,但变化远没有生茶明显。

还想知道更多的普洱熟茶知识,请关注我们“学茶研习社”。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1、历史来源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 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 ,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 ,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 ,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 ,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记载: “普洱所属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 ”,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

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 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 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2、普洱茶主要产地: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扩展资料

普洱茶原料等级

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

普洱的等级划分,只有在鲜叶时有明确的用芽叶的含量来进行不同等级的分级标准,在晒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级划分时,用芽叶的含量这个维度已经不能成为严谨的分级标准了。

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芽二叶占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二级:一芽二叶、三叶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40%以下;

:一芽二叶三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叶、四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叶、四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普洱茶熟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普洱茶熟茶是1973年出现的。

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普洱茶(熟茶)的茶质温和,茶水丝滑柔顺、醇厚,适合日常饮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熟茶)的香气会变得越来越柔和和丰富。普洱茶(熟茶)以1973年为分界点,1973年之前没有熟茶。

扩展资料:

普洱茶熟茶的发展

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1973年始重新进行尝试,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往往十几数十年)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洱熟茶

熟普洱是怎么生成的呢

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后洒水,上覆麻布,促进茶叶酵素作用的进行,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24小时左右,待茶叶转化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摊开来晾干。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起源是源于什么时候?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命名的,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为“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产于普洱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传统名茶。千百年来,由于普洱茶产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加工工艺、独具匠心的造型、越陈越香的品质、多姿多彩的饮茶方式、悠久的产制历史和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使普洱茶成为最具魅力和最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饮料。

普洱茶,源于清朝设普洱府而列为贡茶,并在此后有更大发展。《普洱建置历史沿革》载,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设元江分府,管辖思茅、普洱等13个版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实施“改土归流”后设置普洱府(府台驻今普洱县城)。  那么,哪些地方属于古普洱府辖地呢?据《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中记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今普洱县)、思茅厅(今翠云区)、威远厅(今景谷)、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景东、镇沅、镇边3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3县及双江、沧源部分地区”。

云南普洱茶是普洱茶区各族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其产生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传统生产工艺,特定的品种品质,是原产地域产品。其绝妙之处,几在于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多民族的澜沧江流域和茶马古道都使普洱茶融入了多民族的古朴民风,带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普洱茶文化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和谐性,民族性和本源性。

让普洱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精神相契合,让普洱茶成为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

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普洱熟茶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减肥茶”“美容茶”之声誉。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

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普洱茶具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

茶多酚因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份含量。

茶多酚还可以使皮肤增白,消除皮肤色斑。

普洱产地 普洱主要产于云南勐海、勐腊、思茅、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西双版纳、其次是贵州盘县、榕江,广西扶绥、昭平,福建南靖,广东乳源、连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琼中、乐东、保亭、陵水等地。

生于海拔1200~1400米带、热带山地森林中。

越南北部、泰国、缅甸、印度也有分布。

稀有种。

野茶树(包括栽培型野茶树)又名普洱茶,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

其中云南有树龄达1800多年的“茶树王”,为目前较大的植株,当地虽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植株仍在受到人为干扰,如不加强管护,将有被摧残致死的危险。

海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剧缩减,同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采野茶叶的人众多,野茶树也日益减少。

历史渊源 茶马古道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 江莱茶道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 *** 和欧洲等地。

旱季茶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勐腊茶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

现在,云南省内还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譬如著名的丽江古城七一街,临沧的鲁史镇、 宁洱县境内的孔雀坪等。

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历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铜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

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

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现代寂寥】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

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上述有三个方面的界定: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二是阳光干燥方式;三是经过后发酵加工。

云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泽褐红或略带灰白,呈猪肝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概念区分生茶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

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加工步骤: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上。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三十水分,置于竹编竹篾上方。

时间视鲜叶含水量及当时气温湿度。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

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使茶 普洱茶制作 叶成条。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

晒青易于保留茶叶的本质原味。

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

提取香味及使茶叶中果胶溢出表皮,利于压制成型和有别于散茶的独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熟茶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淳化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加工步骤: 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干燥摊凉。

渥堆发酵:将湿水后的茶叶按一定厚度堆积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风味、品质。

编辑本段普洱分类依制法分类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 *** ,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方法人为发酵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

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熟茶冲泡出来才是金红色 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

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依外型分类 满清帝王七子饼茶 贡级野生乔木古树茶 生饼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就是老的计量单位:七两,每七个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孙的含义,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编辑本段等级区分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

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宫廷、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一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

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

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加工工艺 普洱茶 传统制作工艺:采茶、杀青(生晒、锅炒)、揉捻(手工揉团)、晒干、筛选分类、蒸压制型、最终干燥(晒干、阴干)。

现代制作工艺(人工熟化):采茶、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茶菌)、晾干、筛选分类、蒸压制型、最终干燥(烘干)。

普洱熟茶才具药理作用,生茶没有,老生茶(生普)可以有。

所以品藏普洱应以品老茶、喝熟茶、存生茶为准则。

懂制茶、懂陈化的人,都了解生茶的陈化是要避免三个制程高温:杀青、毛茶干燥、紧压茶干燥。

以下就谈谈生普制作工艺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好生普 = 炒锅适度杀青 + 毛茶自然太阳晒干 + 成品室内自然通风阴干 坏生普 = 滚筒杀青 + 烘青机毛茶干燥 + 烘房高温成品干燥 滇青与滇绿: 云南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也就是滇青,与云南烘青绿茶最主要的制程差异是在杀青温度与干燥方式为日晒或烘干,也就是温度与时间掌控。

当然,滇青特殊的“太阳味”是无可取代的特色。

1,杀青:传统“滇青”普洱茶制作过程是茶叶从云南大叶种茶树上采摘下来,先经过短暂的风干或日光萎凋,然后进行炒制杀青。

现代“滇青”普洱茶炒青锅温度在180度上下,全程六分钟左右。

杀青之后叶片颜色由鲜绿转成深绿或墨绿。

现代“滇绿”普洱茶制作过程,是将鲜叶放入滚筒或锅炒进行杀青。

2,揉捻:传统工艺是通过手工揉捻,现代是通过机械揉捻,传统揉捻出来的普洱茶汤纯净,机械揉捻导致颗粒粗大,茶汤往往显得浑浊。

3,干燥:传统的滇青通常在上午10点左右完成采摘、杀青、揉捻等工序,到10点开始把毛料均摊在竹席上晾晒到下午4点左右,在此期间还要翻动一两次。

滇绿的干燥通常使用烘干机,温度在100-130度左右。

4,蒸压制型:通过蒸压机械使茶料紧压成饼型、沱型、砖型等。

5,最终干燥:滇青蒸压后自然阴干2-3天,或者正反日晒2小时后再阴干1天,自然存放一个月出厂。

滇绿蒸压后进烘干房,通过45度热风烘干后立即出厂。

记得采纳啊

普洱茶历史的熟茶发酵的起源

传统上,普洱茶被加工成茶饼的具体重量是357克整, 7个地用笋壳捆成一筒所以也叫七子饼。这样包装的一提茶被放在马背上的背箩里用马帮从云南,途经四川运输到拉萨甚至到印度和西亚,也上贡给北京的皇帝。而运输茶叶的贸易通道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

茶叶在马背上有时候要经历100多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风吹雨淋日晒,甚至是马背的温度和汗水使得茶叶在这样的温度湿度下慢慢发酵,等到了目的地马锅头意外的发现茶已经变味,但是经过发酵,生茶强烈刺激的茶性变得圆润内敛,别有一翻风味。于是发酵茶赢得了慢慢的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的青睐。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工厂里控制普洱茶发酵的时间、温度和湿度,使得我们能在更短时间内就品尝到普洱熟茶的滋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