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的定义是什么

来源:趣味经验馆 1.34W

卫星原本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而后来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

卫星的定义是什么

行星的产生可能是行星受到撞击之后飞离自身的碎片,也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星体,在运行到行星附近的时候被行星的引力捕获,就变成了卫星。在太空运行的卫星,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太阳系已知的天然卫星总数,至少有160颗。天然行星的特点是:不会发光,围绕行星运转。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研制出了各种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和天然卫星一样,也绕着行星运转。人造卫星的概念可能始于1870年。第一颗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号。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人造卫星还被发射到环绕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轨道上。人造卫星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军事侦察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卫星的"极轨"具体是怎么定义的?

极轨指卫星的运行轨道环绕地球两极。极轨卫星又称太阳同步卫星,对某点的探测时间大致相近。我国气象部门使用的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是美国的NOAA系列和中国的风云一号(FY-1型)。

极轨气象卫星运行的轨道较低,一般在700到1000公里之间,所以其探测的空间分辨率较高,星下点的水平分辨率为1.1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约为98。运行周期为115分钟左右。每天几乎以固定的时间(地方太阳时)经过同一地区上空两次,它能够进行全球观测。对于某固定地区,每天可进行两次定时观测,时间间隔12小时。又因其相对地球不固定,所以它观测的时间分辨率低。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海洋卫星的定义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海洋卫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颗。

海洋卫星是地球观测卫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高档次的地球观测卫星,包括军用海洋监视卫星、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卫星、各种专用的海洋学研究卫星等。

同步卫星的定义

地球同步卫星是人为发射的一种卫星,它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从地面上看,卫星保持不动,故也称静止卫星,从地球之外看,卫星与地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故称地球同步卫星。在平常的计算中,我们认为这是匀速圆周运动,运转周期24小时,地球同步卫星距赤道的高度约为36000千米,线速度的大小约为每秒3.08公里。

卫星,行星,恒星 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定义的?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过去天文学家以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以此为名。但事实上,恒星也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其所属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转。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员。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卫星是环绕一颗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物体。其包括人造卫星和与此相对的天然卫星。

恒星

在太空裏,自己懂得发亮光的,称为恒星。由於自身的重力过大的关系,恒星中心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到足以发生核聚变( Nuclear fusion ),这时轻的元素( 如 氢, Hydrogen )会聚合变成较重的元素( 如氦, Helium ),藉以产生能量,对抗重力,一部份能量转变成为可见光,向四面八方射出来,这就是恒星。最近我们的恒星便是太阳了,她是一颗发出红*亮光的小恒星,已经48亿岁了!再过大约50亿年,她的能源便会消耗完毕,结束她的一生。

行星

围绕恒星公转的称为行星,地球便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九个大行星的其中一员。行星没有甚麼特别,她们只是陪伴?恒星的一些「碎石」而已。就九大行星而言,比较接近太阳的(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称为「类地行星」,她们主要由固体如岩石、金属等形成。较远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主要由气体所组成,称为「类木行星」。最远的冥王星是由冰块所组成,科学家认为冥王星可能本来是太阳系外围,形成彗星的众多冰块的一员,由於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才跌进来成为行星。

卫星

卫星是围绕行星公转的星球,九大行星之中,除了水星外,其他的都有她们自己的卫星,月球便是地球的卫星,她就像一个保护伞,为地球挡下了不少外来的袭击( 如太空中的碎石、小行星等 )给我们避开了很多灾难,她表面的陨石坑,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参考资料:百度

GPS的定义是什么?

GPS卫星导航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 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3)用户装置部分, 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1)全天候;(2) 全球覆盖;(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 市政规划控制等;(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 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GPS卫星接收机种类很多,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 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国际性高新技术产业。

GPS原理

24颗GPS卫星在离地面1万2千公里的高空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GPS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卫星时钟存在误差,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以及人为的SA保护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为提高定位精度,普遍采用差分GPS(DGPS)技术,建立基准站(差分台)进行GPS观测,利用已知的基准站精确坐标,与观测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修正数,并对外发布。接收机收到该修正数后,与自身的观测值进行比较,消去大部分误差,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实验表明,利用差分GPS,定位精度可提高到5米。

GPS前景

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期间,在保证美国*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2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美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我国,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