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的来历

来源:趣味经验馆 2.68W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

填仓节的来历

填仓节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填仓节又称天仓节、添仓节,有大小只分。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大填仓则在正月二十五。

今年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在

填仓节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来说,填仓节是旧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边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 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

填仓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就有填仓节的记载了,不过那时的填仓,还有填饱肚腹的说法,传说该日吃饱喝足,一年都不会挨饿,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俗称"大填仓"。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仓",也叫"食食儿"。填仓节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到城市的节日。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浩,猛兽扑食难民,巨鹰抓走小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称为于人类始祖的

填仓节还有籴米积薪,收贮煤炭,采购日用之需的说法。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

当然,填仓节最常见的说法,还是祭祀仓神,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老天苍龙凤日这两个节日是在一天,都是正月二十五。 来历: 老天仓 俗话说,过了正月二十五才算过完了年.正月二十五,俗称“老天仓”,也就是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

传说,填仓节是仓神的生日,旧时与粮食有关的店铺,如馒头铺、包子店等,还有各地的粮商米贩们,在这一天都要祭祀仓神,燃放鞭炮,上香摆贡,以求仓神保佑四季平安。

中华文化雅娜春节春节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

填仓节的由来?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

传说有一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却照常征粮征税,搞得饿殍遍野,民怨鼎沸。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

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那天,毅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在百姓将粮食运走后,仓官一把火烧毁了粮仓,自己也在熊熊烈火中随风而逝……

是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庄户人家有“打粮囤”的习俗,一清早家家户户从锅塘里掏青灰,在自家门前的场地上,用青灰勾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轮廓,象征着粮囤,企盼当年有个谷丰粮满的好收成。据说,二月初二哪家粮囤打得早打得大打得多,哪家当年

此后,每年到了这天,家家户户“打囤填仓”,用填满仓谷的方式来感谢那位舍命救民的无名仓官,同时也表达祈盼物阜民丰的愿望。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如今的填仓节。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

另一说是纪念淳于衍,淳于衍是西汉时大臣,曾做过粮仓官,他为人正直,但是遭人陷害,被判死刑,投入狱中,后经女儿上诉而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二十五日定为填仓节。

是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庄户人家有“打粮囤”的习俗,一清早家家户户从锅塘里掏青灰,在自家门前的场地上,用青灰勾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轮廓,象征着粮囤,企盼当年有个谷丰粮满的好收成。据说,二月初二哪家粮囤打得早打得大打得多,哪家当年

西汉名将战神韩信也与填仓节有关,据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记载:“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

仓神又称廒神、苍王、仓官,最早的仓神是天上的仓星,后来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韩信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功高盖世,却惨遭杀害,后人出于对他的悲惨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为仓神和粮行的祖师爷。

以前,许多地方都建有仓神庙,在北京朝阳门的兴平仓就建有仓神庙,现在北京的东岳庙仓神殿里,还供有韩信的神像。

第一种法传统民俗是这一天要吃饱喝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会很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填仓,北方主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新年收成好。

第二种法传统民俗是在这一天要蓄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叫做“填仓”。实际是提醒人们,居家过日子实属不易,要时时注意积攒过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过了今天不顾明天。这正是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第三种传统民俗流传于农户,这一天把少许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同时,在谷物上压住石头,称为打囤,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叫做“填仓”。

填仓节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有哪些 ?

1、上元

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2、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又称“春社、秋社”。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社日,邀我尝春酒。”

3、寒食 

又称“一百五”、“熟食节”、“禁烟节”,清明前三日,旧传“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事实上去冬至一百四到一百六都有。须禁火三日。食隔夜熟食。旧传太原风俗为纪念介子推焚骸一事。

4、清明 

寒食后三日为清明,古时寒食与清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寒食时禁火,至清明第一日的早晨取新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5、上巳 

三月三日,此节原定为三月上旬一巳日,故称上巳。但自曹魏以后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旧俗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称“修禊”。 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原定为“巳日”,取“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农村过年打粮囤是正月初十,还是二月二?具体是哪一天?有什么来历吗?

是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庄户人家有“打粮囤”的习俗,一清早家家户户从锅塘里掏青灰,在自家门前的场地上,用青灰勾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轮廓,象征着粮囤,企盼当年有个谷丰粮满的好收成。据说,二月初二哪家粮囤打得早打得大打得多,哪家当年的粮食就多。

参考资料:http://old.hynews.net/hhwb/html/2010-04/11/content_794671.htm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从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以及由来。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元旦

一月一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愿望节

二月五日

(愿望节又称许愿日。)

起源于二十一世纪初,和其它传统节日不同,属于新时代产物,迅速发展形成。

愿望节为每年阳历二月五日,在当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然后挂到树上,挂得越高,愿望越有可能被实现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农历二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日益*,又不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国庆节

十月一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后的*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有哪些 ?

1、上元

亦直称“正月十五”,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2、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又称“春社、秋社”。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社日,邀我尝春酒。”

3、寒食 

又称“一百五”、“熟食节”、“禁烟节”,清明前三日,旧传“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事实上去冬至一百四到一百六都有。须禁火三日。食隔夜熟食。旧传太原风俗为纪念介子推焚骸一事。

4、清明 

寒食后三日为清明,古时寒食与清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寒食时禁火,至清明第一日的早晨取新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5、上巳 

三月三日,此节原定为三月上旬一巳日,故称上巳。但自曹魏以后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旧俗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称“修禊”。 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原定为“巳日”,取“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农村过年打粮囤是正月初十,还是二月二?具体是哪一天?有什么来历吗?

是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庄户人家有“打粮囤”的习俗,一清早家家户户从锅塘里掏青灰,在自家门前的场地上,用青灰勾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轮廓,象征着粮囤,企盼当年有个谷丰粮满的好收成。据说,二月初二哪家粮囤打得早打得大打得多,哪家当年的粮食就多。

参考资料:http://old.hynews.net/hhwb/html/2010-04/11/content_794671.htm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