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一词的由来

来源:趣味经验馆 6.57K

“后门”一词,始于何时?近读南宋吉水人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在甲编卷6中有“留后门”一条,其文曰:“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取有据。”这里所说的“留后门”,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 “开后门”一词,则首见于明人

民间有几个关于“走后门”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北宋年间哲宗死后,徽宗即位,宰相蔡京为打击旧党,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一次宴会上,艺人们借机演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大官处理公务时遇到哲宗时期的一千贯俸钱,这个大官说:“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这里明显含有讽刺蔡京的意思,“走后门”也因此而来。

典故由来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开始严酷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

走后门一词的由来

“走后门”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意为请托办不正当的事情。但这种请托真要从“后门”进去吗?最早这个俗语又出自何处呢?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个典故出自北宋年间。

这一熟语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徽宗继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谪和排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

这一熟语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徽宗继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谪和排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艺人们借机在筵间演出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间的,结果被判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了度牒请求补发,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间出家的,故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问道:“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宋哲宗(年号有元祐)死后,徽宗继位,重用蔡京为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贬谪元祐旧臣,相传还规定其子女亲属不得出仕和入京…… 有一次,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即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

但也有认为“走后门”一词来自隋代。据酒徒新书《家园》中描述:隋朝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很高,可携带家眷上任,则妻儿老小通常都被安置在衙门后宅里。日常公务活动,客人走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晚辈才从后门进入。后来贪腐之风渐盛,请托者为了掩人耳目,就从“后门”进入。“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走后门”,原意指的就是商品没有从柜台上出售出去,而是被从商店的后门拿走,卖给了“关系户”:当时,一般称这些现象为“不正之风”

还有人说“走后门”一词来源于宋朝的包拯,由于当时前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经常索要贿赂。于是包拯想出一个办法:打开后门,让老百姓可以随意来告状。这里的“后门”为褒义,有“方便之门”的意思。由此可见,“走后门”一字意味着某种方便,最初可能不是贬义词。但由于很多交易都见不得光,经常通过“后门”来完成,久而久之就逐渐转化为一个贬义词,喻指利用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

“走后门”,是指用托人情、行贿等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内部关系以达到某种目的。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说:“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此处的“留后门”指的是办事应留有退路,否则万一遇到挫折,就没有退路

走后门一词的由来 第2张

当然这些只是民间传说。不过,在南宋吉水人罗大经所撰的《鹤林玉露》一书中却有“留后门”一条。其文曰:“銮辂亲征,事大体重,固宜进退有据。若论兵法,则置之死地而后生矣,岂预留后门哉?留后门,则士不死战矣……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从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所说的“留后门”是指“留退路”的意思。而在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一文中亦有“开后门”一词:“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们出入。

词海溯源:“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走后门”来源于滑稽戏。 一.“走后门”源于滑稽戏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为相以后,蔡京便开始严酷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即以司马光为首,包

“走后门”一词所概括的意思原本是由“走门”、“走门子”、“走门路”、“走便门”等词语来以表达的。但是由于“走后门”一词比“走门路”等词更富形象性,所以它一经出现,很快就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后起之秀,在民间广为传播,并被人们频繁使用。

词海溯源:“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走后门”来源于滑稽戏。 一.“走后门”源于滑稽戏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为相以后,蔡京便开始严酷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即以司马光为首,包

扩展阅读,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

词海溯源:“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走后门”来源于

词海溯源:“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走后门”来源于滑稽戏。

一.“走后门”源于滑稽戏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为相以后,蔡京便开始严酷*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即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在内,均称为元祐党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优伶演戏讽刺*元祐党人的故事,戏名叫:《优伶箴戏》。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戏中一个由伶人扮演的宰相,正坐在台上宣扬朝政之美。这时,一个僧人上来请求宰相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戒牒,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上来,说是他的度牒弄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颁发的,立刻剥掉道士的衣冠,并让他去了做平头百姓。一个士人是元祐五年获得举荐的,可负责管理官员的吏部却不予录用,还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的管家上来,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的料钱一千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间铸的钱,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管家说:“从后门搬进去。”宋徽宗和诸大臣看到这里,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如此辛辣的讽刺,居然也能当着蔡京的面出现,虽然只是出现在滑稽戏里,可反过来也说明了当时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从此以后,“走后门”一词,就成为以权谋私的代名词,且一直流传至今。

二.“丈夫”称谓是怎么来的

“丈”,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在周朝,测量长度以手掌撑开时,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为一尺,一尺等于六寸,一丈等于十尺。当时的婚姻制度,虽然有婚姻礼制的约束,但仍有原始社会婚姻习俗的遗存,即所谓的“抢婚”、“掠夺婚”、“野合”、“走访婚”、“对偶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为了得到足够强壮的夫婿,女子在选择夫婿时,一定要看这个男子的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因此,“丈”,就成了当时女子的择夫标准。

“夫”,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夫”像站着的人形,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了一根簪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行冠礼就是要把头发扎起来,在头顶束成一个髻,并插上簪子,戴上帽子。只有加冠之后,这个男子才具备了择偶成婚的资格。因此,“夫”字即成为可以娶亲的成年男子的代称。

由是,将“丈”字和“夫”字合在一起,就成为女子夫婿的称谓了。

三.“乱七八糟”溯源

成语“乱七八糟”,是形容“乱糟糟”、“乱纷纷”的意思。可为什么要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乱”,而不用“乱五六糟”或“乱九十糟”来形容呢?原来,“七”和“八”并不是人们随意编排的,而是来源于两个古代典故。

一个典故出在汉景帝刘启时期。由汉高祖刘邦生前分封的刘氏诸侯王,此时都在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听从了大臣晁错的建议,决定进行削藩,将诸侯国的权力部分收归朝廷。这一举动使诸侯国大为不满,于是,吴王刘濞串通赵王等七个刘姓诸侯王向朝廷发难,名曰:“诛晁错,清君侧”,这就是历史上的汉初“七国之乱”。汉景帝无奈,只得杀晁错,以换取七国退兵,但七国并未因此退兵。后来,汉景帝采取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5643638各个击破的办法,派大将周亚夫一个个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出处。

另一个典故出在西晋时期。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也效仿汉朝的样子,把王位一一封给了皇室子弟。他死后,由司马衷继承皇位(即人称白痴皇帝的晋惠帝),但实权却被司马衷的外祖父杨骏掌握。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便设计杀了杨骏,而赵王司马伦又乘机杀了贾后,废了晋惠帝,自己称帝。以后,几个诸侯王又杀了司马伦,恢复了晋惠帝的皇位。这一皇室争夺皇权的斗争延续了多年,史称“八王之乱”。这就是“八乱”或称“八糟”的来源。

两个乱词合起来,就是“乱七八糟”了。而由此,又衍生出了由“七”和“八”两字来形容“乱”或“不安”的成语,譬如:“七上八下”、“七横八竖”等等。

走后门用惯用语是什么意思

含义

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叫“走后门”。

典故

此典故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走后门”的由来。 另见酒徒新书《家园》描述: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得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说法,“走后门”原为褒义,典故与包公有关。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名走后门 【拼 音】zǒu hòu mén 【解 释】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 【出 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 【事 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4章:“~就~!为了给少平办成这事,她甚至故意让‘关口’上的人知道她是谁的女儿!” 【近义词】走捷径 【歇后语】耗子倒洞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2363737;用于处事。

开后门是什么意思。

开后门意思是比喻利用职抄权给予他人某些不应有的方便和利益。

 开后门,读作:kāi hòu mén, 比喻当权者以权谋私,为行贿者提供的方便(之门)。 开后门比喻利用职权给予他人某些不应有的方便和利益。

与 “走后门”一词的比较 ,“开袭后门”是受贿者“开”,侧重于以权谋私的当权者,“走后门”是行贿着“走”,侧重于通过不正当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开与走,各有所求。

扩展资料

开后门典故来源 

相传北宋年间,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百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一次朝廷设宴,艺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度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

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知,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至此以后,凡是给官府送礼送钱的,均走后门。这走后门便就这样传了下来,直道到如今住上了楼房,没有后门了,于是送礼便改为晚间了。

古代是谁发明了“走后门”?

据传说,宋哲的死,宋徽宗宝座“财经”阶段。 “财经”绝望的降级和被排斥的老官百员,并提供他们的子女不得出仕和入资的诗,甚度至不允许传播,并因此引起了强烈的不满。一个法院宴会艺人表演的一幕:一个高级官员之间的盛宴,根据的情况下,在坐,通判。僧侣要求离开北京旅游,因问为环调度哲宗年,应还俗的神父失去了读碟需要更换答,由于和尚的哲宗立即脱下长袍的复杂的人。在这个时候,它的上前一步,低声说:“今天养老的钱国专库低于10美元的一贯情况下,是老款的文本,如何处理?”这大官??短暂的沉思,悄属悄地说:“通过后门来了”这是原产地的“后门”,从后门移动。

混蛋,二百五,走后门,王八蛋这几个词语的由来是什么

王八蛋 王八蛋是汉语北方话中一个非常富侵略性及普遍的脏话。“王八”的字面意思是“甲鱼”(原来写的是龟,是不对的)的俗语,但其实背后意思是指依靠妓女为生的男人。这个词语在英语具有近似意思的词语有“”。

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是指王八下的蛋,王八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

《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在贬龟之风日甚的时候,好事者将最后一种名龟“八王龟”简单地调换顺序,就成了“龟王八”或“王八龟”了。人们的想象力实在惊人,玩起了文本游戏,将八项德行:“教、悌、忠、信、礼、义、廉、耻”也联系上了,因“王,忘”谐音,于是“王八”演化成“忘八”了。“忘八”便是八项德行中缺最后一项即无“耻”了。事有凑巧,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于是演化出骂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杂种语言的脏话。

乌龟,又称水龟(简称“龟”),爬行动物,能耐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53739饥渴,寿命很长。传说千年老龟会说人话(见《水经注》四十《渐江水》引刘敬叔《异苑》)。古人以龟为“灵物”,将龟与龙、凤、麟并列,合称为“四灵”(见《礼记·礼运》)。殷商时期,人们灼龟甲以卜吉凶,龟甲因灼而坼袭之纹理名为“龟兆”(《左传·昭公五年》:“龟兆告吉”);人们还用龟甲做货币,名为“龟贝”(见《史记·平准书》)。春秋战国时期,龟和玉都被视为贵重之物,合称为“龟玉”(见《论语·季氏》); 们用“宝龟”祭祀天地和祖宗神灵,负责这种祭祀的官员称为“龟人”(见《周礼·春官》);人们还把龟的形象绘在大将的战旗上,名为“龟旗”(《宋史·兵志》:“战国时,大将之旗以龟为饰”)。到了汉代,列侯、丞相、大将军的印纽都刻成龟形,名曰“龟纽”(见《汉宫旧仪·补遗》);汉武帝时,还铸造过龟文之币,名:为“龟币”(见《汉书·食货志》)。唐武则天时,五品以上的官员都佩戴一种龟形的小袋,名为“龟袋”,龟袋上分别饰有金、银、铜三种金属,以区分官员品级的高低(见《新唐书·车服志》)。从上述可以看出,秦汉以前,乌龟一直被视为“灵物”或“吉祥之物”;从秦汉至唐代中叶,人们不再视乌龟为“灵物”,而视为贵重之物。

关于“王八”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往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有人根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记载,说“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国时的前蜀主王建。因为王建年轻时乃是个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和他同乡里的人都叫他“贼王八”。另一种说是,“王八”即“忘八”的谐音,是指忘记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八种品德的人。(见赵翼《陔余丛考》)

民间所忌讳的“王八”,指的就是乌龟。因为“王八”即乌龟的别名。(民间俗称乌龟为“王八”)为什么乌龟又叫王八呢?这只要读一读《史记·龟策传》就明白了。在这篇由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增补的《龟策传》中,作者根据远古时代三王、五帝以“神龟”和蓍草卜筮的传说,将“神龟”分为八种。每一种都有一个名称,第八种名为“王龟‘,于是,后人便将这列在第八位的“王龟”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了乌龟的别名,人们也常将乌龟与王八放在一起连用。如明代郭勋编的《雍熙乐府》中有一首《叨叨令兼折桂令》,就将“龟儿”和“王八”连在一块,用来指同一种人:“虾儿腰,龟儿辈,玉连环系不起香罗带;脊儿高,绞儿细,绿茸毛生就的王八盖。”由此可见,所谓“王八”指的就是乌龟,是乌龟的别名。既然乌龟又俗称王八,那么人们忌讳称呼“乌龟”的同时也就必然要忌讳称呼“王八”了。

至于王八旦,则是以上说法中忘八中的一种解法。即“忘八端”的谐音。端,事的某点、某项、某方面。如:清·林嗣环《秋声 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王八蛋”是民间常用的一句骂人的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为做人之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那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端”。或许是因为“王八蛋”比“忘八端”更为通俗易懂的缘故吧,后来,“忘八端”这一俗语竟被以讹传讹变成 “王八蛋”了。

热门标签